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经济形式下,企业的经营环境、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逐步显现。近年来,因为内部控制系统缺失而导致的舞弊事件层出不穷。在国外,从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到美国安然公司宣告破产,一系列的财务丑闻震惊了世界。在国内,既有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巨亏这样的财务舞弊案例,更有像三聚氰胺事件这样波及全国,影响巨大的典型事件。这一切都使公众对企业自身的内控管理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同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对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的行列中来。在学术界,近十年间国内有关内部控制的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最新的内部控制理论被及时引入,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了大量的案例研究。国内的学者们在研究企业内部管理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新观点,极大的丰富了原有的内部控制理论体系。在政府监管层面,针对内部控制缺失导致各种舞弊事件频发的情况,国内外政府机构都加快了内部控制相关立法的步伐。在西方,美国已经从法律层面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维护、评价和报告当成经营者的重要责任。2000年安然事件发生之后,美国通过《奥克斯利法案》,以有效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2001年,、美国国会又以几乎全票通过了旨在加强公司内控力度,遏制财务舞弊行为泛滥的《萨班斯法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中规定了严格的问责机制并据此实施严厉奖惩,全面提高了政府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此外,法案还规定公司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必须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宣誓,一旦公司提供了不实财务报告,相应的高管就要负刑事责任。这一切都极大推动了企业内控体系构建的步伐。在国内,2008年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被誉为中国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该规范以五要素内部控制理论为依托,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方面,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内控实施的具体办法,内控的评价与激励体系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该规范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内控体制建设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随着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和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企业管理层对其的重视与日俱增。在国内的上市公司和各大中型国有企业中,有很多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并在实际的运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企业管理层也在内控系统构建和完善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我们仍然应当看到,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民营企业,因为其成立时间不长,管理者素养相对较低,导致企业中内控系统缺失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情况的发生,不但对民营企业的生产成本、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造成了巨大影响,更是从根本上削弱了我国民企的核心竞争力,其中的一些企业更因为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而迅速走向衰落。据统计,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7年,全国每年约有100万家民营企业破产倒闭,60%的企业在5年内破产,40%的企业在创业阶段就宣告破产,85%的企业在10年内消亡,能够生存3年以上的只有10%,大型企业集团的平均寿命也只有7—8年;在中国每天有2740家企业倒闭,每小时就有114家企业破产,每分钟就有两家企业破产。相比之下,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为12.5年,是我们的4倍,美国企业平均寿命为8.2年,为中国的2倍。’因此探究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并为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就具备了相当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在Q公司一年来的实习经历,以民营制造型企业中的内部控制作为研究方向,在回顾总结内控思想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一个典型案例作为突破口,详细描述了Q公司下属工业园沙发厂内部控制体系重构的全过程。本文的第1章为绪论,首先阐述了文章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现状,而后回顾了国内外有关内部控制理论的相关文献,提出了自己对当前内部控制案例研究的看法。同时本章的最后明确提出了全文的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为后面的行文打下了坚实基础。第2章为内部控制思想发展史及基本理念分析,本章的第一节详细回顾了内控思想从最初单要素内部控制到当前八要素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第二节记述了中外内控思想的演进的过程;第三节回顾了中外学者有关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各项成果;第四节以COSO委员会公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依托,分析了五要素内控理论中的各控制要素;最后一节阐明了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一些思考。第3章描述了Q公司沙发厂内部控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对Q公司及其下属沙发厂生产流程的简单介绍。而后从企业的内控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与监督五方面描述了厂内的管理现状。并以事实为论据,详细分析了沙发厂在生产、管理、监督、激励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4章介绍了沙发厂内部控制体系重构的全过程。本章第一节谈到了企业内控环境的提升,提出了引入内部市场机制,建立独立的财务部门和存货管理部门等改进措施;第二节基于关键控制节点对企业生产运营中的风险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评估,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管理上的改进措施,力图对各个关键节点进行有效控制;第三节进一步论述了如何对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各项价值活动进行控制与监督;第四节记述了企业新的内控指标体系和薪酬体系构建的全过程。第5章是案例对未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一些启示。本章从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提升对构建内控体系的重要影响,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富于激励性的薪酬计划对于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意义,以及全员参与的内部控制评价过程在内控措施施行中的巨大作用等四个方面谈到了本案例的启示作用。希望能对未来内控制度的设计者们有所帮助。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了以下创新:1、将五要素内部控制理论运用于制造企业当中,从一个更为细分的层面去研究内控问题。努力构建一套符合制造企业实际情况,能够为基层干部职工所接受,在工厂中顺利运行的内控体系和评价系统。2、以企业管理目标体系为依托,采用基于关键节点的内部控制方法对企业生产流程进行全面分析,逐层查找流程中存在的风险,针对潜在的风险制定内控措施。努力使内部控制中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两个流程与企业目标的达成紧密相连,增强了管理措施的指向性,提高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施行效果。虽然本文在以上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本人研究能力的局限和资料搜集的限制,本文还存在以下不足:1、本案例研究的范围比较狭窄,导致五要素内部控制体系中很多应当包含的重要内容无法纳入研究之中。2、为完成论文与答辩,笔者于2009年6月结束在Q公司的实习返回学校。因此无法继续跟踪观察新的内控体系在企业中运行的状况,也没能收集到现阶段沙发厂运行中的各项生产、财务数据。因此笔者无法通过纵向的对比来反映新的内控体系建立前后的企业所发生的变化,导致文章的说服力有所欠缺。3、全文文字化的叙述较多,相应的量化指标较为缺乏,导致文章的论据对本文论点的支撑尚显不足。今后本人将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相关的拓展研究:1、延伸研究的范围:把原有对基层内部控制的研究纳入整个企业集团的内控体系当中。以五要素内控体系为理论基础,按照新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对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构建的要求,建立一个更加全面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2、加强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更多的使用完满清晰的量化指标来支撑自己的观点。3、以内控体系构建前后的各项对比来体现企业在内部控制实施前后所发生的变化,用清晰的事实表现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