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组织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员工出于为组织利益着想,在实际工作情境中会做出一些违反组织强制规则的亲社会违规行为。亲社会违规行为是一种利组织的偏差行为,由于员工在实施亲社会违规行为的过程中,为了组织的长远利益需要打破现有的组织规则,员工在工作中需要有更多的工作弹性,而个性化契约是一种雇主与员工共同协商的特殊的工作安排,因此可以为员工提供此种工作弹性。但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组织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员工出于为组织利益着想,在实际工作情境中会做出一些违反组织强制规则的亲社会违规行为。亲社会违规行为是一种利组织的偏差行为,由于员工在实施亲社会违规行为的过程中,为了组织的长远利益需要打破现有的组织规则,员工在工作中需要有更多的工作弹性,而个性化契约是一种雇主与员工共同协商的特殊的工作安排,因此可以为员工提供此种工作弹性。但是,以往研究大都认为个性化契约是促进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的有效工具,提高了员工的工作自主性和工作控制感,因而其积极影响效应的研究受到重视,然而消极影响效应的探讨却十分少见。亲社会违规行为属于工作场所偏差行为,本研究从员工与组织关系的角度,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探讨个性化契约对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影响机制,以期从理论上丰富个性化契约的理论研究,也为我国企业个性化契约管理实践中组织及其管理者有效地降低员工亲社会违规行为水平提供指导。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湖南、湖北、江苏、上海等地区370份有效数据,运用SPSS20.0软件,对所收集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以及中介作用、有中介的调节作用的检验,探讨个性化契约与亲社会违规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领导组织化身和领导成员交换在其中的作用。研究表明:
(1)个性化契约与员工亲社会违规行为显著正相关;
(2)个性化契约对领导成员交换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领导成员交换与员工亲社会违规行为显著正相关;
(4)领导成员交换在个性化契约与员工亲社会违规行为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5)领导组织化身在个性化契约与员工亲社会违规行为之间具有调节作用;
(6)领导组织化身调节了个性化契约通过领导成员交换对员工亲社会违规行为影响的中介过程,从而表现出有中介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论:领导成员交换在个性化契约与员工亲社会违规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受到领导组织化身的调节,领导组织化身水平越高,个性化契约与领导成员交换的关系也越强。
最后,分析了本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的相关建议。
其他文献
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促进社会公平,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各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阶层的不平等维持模型认为,不同阶层的个体持有不同的合法化信念,进而会对社会政策持有不同的态度。从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对社会阶层与再分配意愿及其心理机制进行探索,可以了解不同阶层表现出再分配意愿差异背后的心理根源,对此施以有效的干预,推动再分配政策落实。基于此,本研究将围绕三个层层递进的子研究展开。 研究一采用2017年中国
前人的研究证明,矛盾性别偏见中的善意性别偏见,能够显著预测对女性群体提供的依赖定向帮助。但在群际帮助中,人们采取依赖定向帮助还是自主定向帮助还与具体的情境和亲密关系有关。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人们所持有的矛盾性别偏见对依赖定向帮助的影响,以及男女擅长情境和亲密关系在其中的作用。其中,在研究一中,我们首先编制了一份新的帮助意愿问卷,包括人们刻板印象中男性擅长情境和女性擅长情境。然后使用问卷法来测量
自20世纪70年代末伊始,精神分析领域发生了一种主体间转向,即从单人心理学范式走向双人心理学范式。现如今,主体间取向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成为当代精神分析领域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以主体间视角为基础,借鉴现象学、古典实用主义和动力系统理论等资源,提出心智三层级模型(内心维度)和双人互动的多重交流模型(人际维度),尝试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整合与重构。 在内心维度上,人与世界的直接互动为依赖于表征
在当前社会环境朝着复杂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人们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逐渐趋于复杂化。为了提高在此种情境下追求目标的绩效,个体通常会组成团队来增大成功的机率。此时,集体心理资本就会对团队或个体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本研究探索集体心理资本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复杂问题解决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意义。因此,本研究包括四个部分的研究:第一部分,探索集体心理资本形成过程,为干预方案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孝道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当代重要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为子女承担养老责任提供了文化依据和伦理基础。成年子女是赡养老人、践行孝道的主体力量。但由于承担的家庭角色、社会角色的多重性以及具有的时间、经济等资源的有限性,成年子女在尽孝时经常不可避免地陷入孝道困境。“孝而不盲顺”的观念要求子女对父母有敬爱之心的同时,也要维护自身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身心健康和正当权益。这一原则既符合正统儒家孝道思
目的:近几年来,小学校园暴力行为和欺负行为普遍引起社会关注。然而,蓄意破坏他人人际关系的攻击行为由于它的隐匿性经常被大众所忽略。关系攻击行为会影响学生的人际关系,产生社会适应困难,对学生身心造成持久性的伤害,具有潜在的伤害本质。近年来,关系攻击的研究针对于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居多,本文以小学生为对象,探究父母教养方式、关系攻击与依恋之间的关系,为减少儿童关系攻击行为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
目的: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情景也发生了改变,智能化移动办公、虚拟团队的出现使得员工主要通过网络媒介传递信息,减少了面对面处理工作和沟通交流的机会,淡化了职场人际关系,加上组织强调高效和竞争,注重业绩和结果的比较,使得组织成员之间难以有真诚的交往和形成满意的亲密关系以满足社交的需要,职场孤独感的问题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本文以资源保存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员工培训,致力于提高员工工作技能和工作绩效以获取竞争优势。组织对员工的类似发展性投入不仅可以满足员工尊重与关爱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还能有效激发员工工作激情,提高工作积极性,表现有利于组织的亲组织行为。但是,过高的员工组织发展投入感可能使员工忽视行为的道德性,做出短期有利但从长期来看会损害组织发展与利益的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然而,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员工组织发展投入
目的:支付方式不仅仅是慈善捐款的支付媒介,还具有影响捐赠意愿的潜在作用。慈善机构在募集善款时,若提及相关现金概念会使个体的捐赠意愿显著下降,以致慈善机构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针对这一难题,西方研究者指出个体潜意识中不同支付方式有其特定的“成本-收益”评价,选用不同支付方式可以显著影响个体的捐赠意愿。本研究将基于心理账户理论,选取我国常见的现金支付方式与手机支付方式为研究对象,从其零整钱钞和金钱来
校园霸凌一直是人们关注的校园安全问题之一,多发生在初高中阶段,其造成的的后果对社会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因此对于校园霸凌的研究有利于加深人们对该问题的认识,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参考。 本研究旨在探讨初中生校园霸凌的影响因素。研究一试图探讨网络暴力游戏成瘾对初中生校园霸凌的影响。使用网络成瘾问卷,网络游戏成瘾问卷及筛选题项,儿童欺负问卷,对两所中学500名初中生进行了测查。根据问卷得分将被试分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