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西语境交汇中的两种小说体式——以贾平凹、余华作为个案分析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inang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贾平凹、余华可以看作是中国新时期小说以一种比较的视域,向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小说观念寻找写作资源的两个代表性作家。基于一种传统的文化底色,贾平凹把和谐作为他的作品的基调,或者表现出对不和谐的焦虑,重建和谐的努力,而余华则是把暴力作为他对现实存在的文化观照。这两种文化观照决定了他们小说深度模式的建构方式,贾平凹是立足于传统的正向追寻,忧患,是他构建深度模式的心理底线,而余华则是颠覆一切既有的文化成规,以一种否定的方式营构他的深度模式。在叙事上,两个作家与之相应地采取各自的叙事模式,贾平凹是在对现实的实在性的认同中展开他的叙事,在人与实在的同一中进行着他的文类建构,在传统的承接和大众的期待视野中发挥出它的丰富性,它没有让觉察出一种文类上陌生性,这是一种正向的建构。与贾平凹的这种建构意识相反,余华在叙事领域做的是一种文类颠覆,作为一种对文本的阐释,我们又可以视之为反向的建构。余华的叙事观念更多地表现为对文学传统的反驳,他在文本中所做的一切似乎就是要用语言的暴力摧毁所有的惯例与准则。贾平凹在叙事上形成了他的意象化的叙事风格,余华提供给我们的则是一篇篇生存的喻言。   在对两个作家进行一番考察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就如何坚守我们的文学立场提出了几点看法:文学要关注当下,同时要有历史理性的观照;要打破传统和西方任何一个单一性文化视域的局限;在经历“怎样写”的探索后,“写什么”的问题再一次摆到我们面前,内容与形式的平衡是一个永在的问题;无论是回归传统或者借鉴西方,都是一个不断“回归”与“出走”的过程,不是一次往复就能完成的。只有具备这种真正的比较思维,中西小说观念才能真正走向融合。   
其他文献
本文以唐长孺先生主编的图録本《吐鲁番出土文书》四册(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和陈国灿、刘永增先生主、编的图録本《日本宁乐美衍馆藏吐鲁番文书》(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沙知
词学文献包括词作与词论两部分。词论属于文学批评文献,不具备完整意义上的词体特点。论文将以宋金元明四朝词作为主要对象(以下专称词文献),以《全宋词》、《全金元词》、《全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是时代发展中的中国新文学的重要一翼,同“五四”启蒙文学一样,左翼文学始终是现代文学史家、学者所关注与研究的对象。在现代文学研究的视界中,一些学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学研究成为20世纪末重大的学术课题,且至今为止尚无定论。长期以来,由于其不足之处较为引人注目,所以人们往往简单地把他们从根本上予以否定。在我
  本文对未完成的“女性”生产——性别视阈在中国的发展及其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探索了在中国“性别”是怎样作为一个问题被提出的,并分析了中国的“女性”生产是否已经完
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是19世纪美国文坛的一枚鬼才,以神秘故事和恐怖小说而享负盛名。一生命途多舛,因此对死亡题材的描写有着极其深刻乃至病态的迷恋。其笔下的人
自《经典释文》行世以来,对其音切义注的利用研究一直覙縷不绝.如唐代张参《五经文字》、何超《晋书音义》、宋代贾昌朝《群经音辨》以及《九经直音》等,均将《释文》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