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染性软化病病毒是养蚕生产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它专一地侵染家蚕中肠上皮组织,造成其中肠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发生病变。在染毒家蚕的中肠杯形细胞内形成特异性小泡体和电子稠密体等特异性结构。电镜观察显示在感染早期,微绒毛膜、线粒体附近、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和内质网等较易发现胶体金颗粒(10 nm)的吸附。其后在微绒毛中间和细胞质中,以及内质网和特异性小泡体的界限膜附近出现或较多存在,但线粒体和特异性小泡体的内部未见金颗粒的吸附。因此可以认为家蚕传染性软化病病毒主要在染毒细胞的各细胞器膜附近出现。
以首株在中国分离到的家蚕传染性软化病病毒,BmIFV—CHN001基因组为模板,扩增了编码主要结构蛋白的VP1基因。克隆测序后得到VP1基因片段906bp。该序列与己发表的日本毒株相比,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为99.3%,编码氨基酸的相似性为100%,证明该毒株和日本株的同源性较高。把BmIFV—CHN001 VP1序列与同属的6个昆虫小RNA病毒结构蛋白进行了序列比对,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对其进化关系做初步的分析,结果显示这7种病毒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为下一步的基因表达以及抗原表位的分析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