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民众的媒介接触与政治信任——基于农民工群体的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z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随着基层社会抗争与运动的频发,政治信任问题正浮出水面,越来越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对政治信任的研究存在三种主要路径:制度的,文化的与社会资本的,本研究从第四种路径,既大众传媒的角度出发,关注媒体宣传对基层政治信任的影响,通过以农民工群体为对象的实证研究,力图发现政治宣传与基层政治心理间存在的联系规律。  从“议程设置”理论出发,本研究首先探讨了传媒结构与政治宣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认为,中国传媒本质上是一种近“组织——动员”型传播体制,媒体被置于国家的层层控制之下,国家通过制度规范,产权把握,以及生产流程控制,将媒介信息生产加以政治化,组织化,赋予其“输出忠诚”的宣传职能,同时,由于经济改革带来的社会与受众压力,使得媒体同时还具备“输入要求”的利益表达职能,两种功能同时存在于媒体中,使得传媒内容存在特定的结构性倾向。  这种结构性控制带给基层群体政治心理怎样的变化?从“使用——满足”理论出发,本研究通过实证调查探讨了对象群体的媒介接触与政治信任情况,结果发现,接触“输入要求”的利益表达报道明显提升了对象群体对制度,机构与政治角色的信任,与之相对,接触“输出忠诚”的政治宣传对政治信任的提升只起到了有限作用,而控制负面报道,对政治信任的影响也并不显著,本研究进一步假设,这是由媒体控制带来的信息匮乏,以及基层群体政治心理的转型导致的。  进一步的质性分析证明,在年龄较大的对象群体中,存在着表现为政治冷漠与不信任的“固化认知”,这种认知受对政治绩效的日常观察与权威主义文化影响,阻止了正面宣传发挥作用,同时强化了负面宣传带来的不信任;而在年龄较轻的对象群体中,信息控制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群体政治信任,但这种信任是不稳定的,一旦信息控制被打破,则很容易被消解掉。与之相对,利益表达型的“输入要求”报道,因为契合群体“利益表达满足”与“尊重实现满足”两种心理反应模式,所以能够有效提升群体政治信任。这证明了基层群体政治心理,已经从“输入忠诚”型日益转化为“利益表达”型。这部分修正了革命时代政治宣传的“遗产”,说明政治宣传如要深入人心,达到预先的效果,必须契合受众利益表达,与自我尊重实现的心理预期,因此从长远看,建立合理有序的,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其他文献
行政权力是行政管理中行政权力主体为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实现行政目标而形成的一种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关系,具有公共性、手段性、强制性、扩张性等特点。伴随现实政治社会的环境变化发展、政府职能扩张,行政权力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完善我国行政权力监控机制途径,首先,必须以权力为基础,了解权力的内涵和特点,分析行政权力的内涵、特点和构成,从而明细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基本内涵和相互关系。其次,依次分析行政权力
“精兵简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为克服物质方面的困难、减轻人民负担和巩固抗日根据地,在政权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实行的一项积极政策。精兵简政思想是毛泽东思
本文在第一部分阐述了行政裁量与利益衡量的相关理论。通过对行政裁量的有关学说评析,笔者对行政裁量的涵义进行了界定,并从治理依据和现实需要两个角度阐明了行政裁量治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