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1967年至1983年新加坡华文日报《南洋商报》的副刊《文艺》、《文丛》、《咖啡座》和《窗》的缩微胶卷原始材料,对出版期12年的副刊文本进行具体分析。复以1969年至1974年共61期(跨5年4个月)的马来西亚文学杂志《蕉风月刊》的具体文本分析,组成新加坡华文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一幅历史风貌广阔的图景。论文总共为搜集到的缩微胶卷原始材料做了84个统计图表。因此,论文每一章的分析与论述都有统计数字为依据,也就是在有力的数字基础上说话。
本论文是新加坡文学史上第一部全面并大规模论述新加坡华文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博士论文。它把横跨12个年头的最重要现代主义文学报刊巨细糜遗一网打尽,为这块尚无人涉足的新加坡华文现代主义文学处女地开拓了蹊径。这个研究有力说明这些现代主义文学报刊有别于新马当时的现实主义文学报刊,也有别于台湾的现代主义文学报刊。论文详尽地展示梁明广和陈瑞献这两位新加坡华文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领导人自成一格的思想导向与文艺理论,以及译著与创作。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不是要以一段文学运动的历史,来证明一套特定文学理论的正确与否,换句话说,不是先有理论才去寻搜历史的证据。情况刚好相反,论文的研究使命是在于把新加坡华文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历史脉络梳理清楚,同时也理出运动的发起与进行过程中,发动与推动者的所思所想,间中也以现代性,文化传译与文化生产场域等相关理论,来确认这场运动及其作品的切合时宜、重要意义以及深远的影响。基于这个前提,论文以时长12年的文学运动及其文化生产场域为个案,从故纸堆中挖掘出千头万绪的原始材料,然后通过综合、归纳、统计、演绎、比较与评价等研究方法,再加上历史当事人的佐证,来为这段历史整理出一个客观的总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