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词语看文化因素对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之影响——以汉语国俗词语和汉英不等值词的问卷调查与分析为例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un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从语言内部看,词汇较之语音、语法,其蕴含的文化意义更为丰富。语言的词汇受到民族的社会历史、生活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最为显著,从而形成了不同语言中为数众多的文化词语。 文化词语指的是特定文化范畴的词语,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文化词语本身负载着明确的文化信息,隐含着深层的民族文化含义。透过文化词语,我们可以窥探不同民族各自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内涵。在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中,文化词语的深层意义,只有在目的语与学习者母语词汇文化的对比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本文以汉语中的国俗词语和汉英不等值词这两类文化词语为研究内容,以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为调查对象,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运用词汇学、对比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等理论,采用问卷调查和计量分析的方法,一方面从宏观上探讨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从微观上通过对汉英两种语言文化词语含义异同的对比,分析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学习和使用汉语文化词语的一般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母语文化的依附对以汉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理解和掌握汉语文化词语产生负迁移作用,而这种负迁移影响又贯穿于汉语学习的不同阶段。 本文还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加强汉外语言文化对比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文化词语问题、教材编写中的文化词语问题、跨文化意识对教与学双方的重要性四个方面,探讨文化词语教学的对策和方法,并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希望能为对外汉语词汇文化教学提供某些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在汉语语法系统中,动介区分问题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拟从形式的角度,对动介兼类词中的动词用法和介词用法进行区分,并以此为基础,对现代汉语书面语中表依据
学位
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期,出现了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并进而影响到哲学界和文学界。“百姓日用即为道”,人们意识自由,散文由“原道宗经”的传统散文向更富于生活气息
学位
清代既是经学的复兴时代,也是词学重塑辉煌的年代,同时也是经学和词学双双集大成的时期。这种复兴与集大成状况的重叠,使清代词学与经学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此时出现了众多经学
学位
博尔赫斯以短篇小说为主要形式构建起了一座简洁又不失精致的文学大迷宫,这座大迷宫散发出的迷人魅力来源于博尔赫斯在其中表现出的时空观念和写作技巧两大方面。一直以来,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