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应用X线根尖片与CBCT技术,结合O-PAI、N-PAI及骨密度三种评价方法,对慢性根尖周炎治疗前后的骨组织改变情况做测量分析,对比三种评价方式的差异性及可行性,探寻更为准确且客观的评价方式,并初步探究病变区的骨愈合趋势。 材料和方法: 1.本研究第一部分实验为慢性根尖周炎术前影像学诊断的评价。选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诊断为慢性根尖周炎的患者38人,含前牙48颗,牙根48例,后牙22颗,牙根36例。以每一牙根作为单一样本进行研究。每个研究对象拍摄治疗前X线根尖片及CBCT,由两名医师分别对前牙、后牙CBCT图像及X线片进行判读与测量,确定每个样本的O-PAI指数分级,通过NNT软件将所有CBCT数据资料输出为DICOM格式文件,然后输入到Analyze12.0软件进行测量以确定N-PAI分级及骨密度值。①后牙区X线片与CBCT根尖周炎检出率行配对卡方检验;②对O-PAI、N-PAI及骨密度分别在前牙区与后牙区的相关性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价;③比较大病变区域骨密度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第二部分实验为慢性根尖周炎术后影像学的评价。患牙经常规根管治疗后,于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进行回访,分别拍摄根尖片及CBCT。采用本研究三种评价方法,①对17例全程参与初诊、三个月、六个月复诊的患牙行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比较三个时间点三种评价方法所得评价值的变化;②对每个复诊时间点根管治疗有效率进行评价,行r*c表卡方检验对比三个评价方法所得结果的差异;③比较14例病情轻重不同的两组前牙区患牙,对比三个复诊时间骨密度的差异,行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实验一:①后牙区慢性根尖周炎CBCT检出率为97.2%,根尖片检出率为80.6%,配对卡方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6,P<0.05); CBCT及根尖片对前牙区慢性根尖周炎检出率都为100%;②前牙区O-PAI和N-PAI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69, O-PAI与骨密度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49, N-PAI与骨密度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47,以上P<0.05;后牙区O-PAI和N-PAI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37,P<0.05,O-PAI与骨密度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N-PAI与骨密度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58, P<0.05;③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大病变区域中3度(0.45±0.10)与4度(0.38±0.08)、3度与5(0.35±0.12)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度与5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实验二:①对于17例参与全程复诊的患牙经重复资料方差分析,结果显示N-PAI、O-PAI、相对骨密度三组数据,各自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一个月复诊时,三种评价方法检测出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骨密度法56.25%,N-PAI12.5%,O-PAI25%;三个月复诊时,治疗有效率分别为骨密度法92.68%,N-PAI60.98%,O-PAI73.17%;六个月复诊时,治疗有效率分别为骨密度法92.30%,N-PAI84.61%,O-PAI84.61%;统计分析显示一个月及三个月复诊时,N-PAI及骨密度法所获数据有统计学差异;③病情轻重不同的两组,在同一时间点病情轻微组相对骨密度高于病情严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各自在在不同时间点的相对骨密度,表现为逐步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时间因素的作用不随病情的轻重不同而不同,即病情的严重程度与病变区恢复速度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 结论: 1.对于前牙区患牙临床上应用X根尖片结合O-PAI可获得可信的评价数据,而后牙区患牙仅利用根尖片易出现假阴性结果,需结合CBCT图像进行分析。对病情的进一步评价中,N-PAI较O-PAI更为客观且提供更为全面的评价数据,骨密度能直观地反映病变区骨质的丧失量,但对大病变区域的评价能力有局限性。 2.O-PAI、N-PAI及骨密度三种评价方法对慢性根尖周炎治疗后的预后评价都有一定效果。在预后早期,骨密度法可早期发现病变区的骨量改变,灵敏度高;而N-PAI相较于O-PAI在预后早期评价中更具有局限性。当随访达到半年,三种评价方式都能在数值上反映出病变区的改变。病情轻重不同的患牙有着相近的骨修复速度,对于病情严重的患牙应有较长的随访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