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也是各种传播手段激烈竞争的时代,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而网络、手机等第四、第五媒介的出现,进一步地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加快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但是在半开放半封闭的乡村社会,信息传播不像城市社会那般方便与及时,各种传播媒介也并非像在城市社会那般多样与普遍,但也不像绝对封闭的农村社区一样闭塞。它的电视普及率相对较高,但是其他媒介接触率并不高,对电视的利用也多半停留在娱乐的层面上。特别是在西北回族东乡族聚居的乡村社会,传统的信息获取模式即宗教领袖往往就是信息源,就是信息把关人,他们不仅要承担“替圣传道”,领导穆斯林从事宗教活动的任务,还要承担信息传播的任务。但是现在这种信息获取模式逐渐已经被大众传播媒介和活跃的人际传播所代替,宗教领袖传播地位的衰落不仅代表着新兴消费文化和娱乐文化向少数民族乡村地区的渗透,也代表着民族文化逐渐被大众文化所蚕食。阿訇作为群体传播中的把关人,作为一名传统的舆论领袖承担着比一般教众更为重要的责任,在面对急速发展的传播手段和海量信息时,他不仅要作为一个信息接收者,尽可能的拓展自己的信息源并及时的更新自己的信息;还要作为一个传播者,及时准确并带有选择性的将自己所收集的信息传递给教众。而面对这样海量的信息,阿訇作为一个传者与受者相结合的特殊角色,特别是乡村社会中的阿訇,能否承担起这么多的信息传播任务,他的信息传播行为和生活状态却一直不为外人所了解。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意义、问题和方法;第二章介绍研究场景的基本概况;第三章通过进入研究现场,全方位描述阿訇成长,生活经历以及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状况;第四章描述阿訇的传播渠道和传播角色的自我认定;第五章描述何家村者麻体教众们的媒介接触状况和信息传播活动;第六章总结阿訇与大众媒介,教众与大众媒介以及阿訇与教众之间的关系,并对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新的思考。通过研究发现:阿訇媒介接触匮乏,他渴望利用媒介,可是工作性质使得媒介在他们的生活中“可有可无、若即若离”,而媒介接触的匮乏,对他们的思维方式、社会交往活动、个人发展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信息的匮乏,导致了他们在群体交往中处于劣势,阿訇舆论领袖的作用已经没有那么重要,在普及率较高的大众传播媒介和活跃的人际传播面前,这个曾经的把关人终于失去了他应有的作用,成了生活在清真寺——这座孤岛里失落的舆论领袖。对于者麻体的教众来说,发达的大众传播媒介和海量、新鲜的信息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他们不再将阿訇当作是舆论的领袖,不再将阿訇视为信息的把关人,大众媒介和其背后的信息制作者才是他们的把关人,传统的伊斯兰教规在信息时代中面临着挑战。大众媒介对不同年龄阶层的教众和不同性别的教众发挥着或大或小的作用,但毋庸置疑的是,传统的少数民族村落正在经历一场传播的革命,传统的信息获取模式已经被大众传播媒介所取代,新兴媒介的发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