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李东垣从师于张元素,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属易水派,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李东垣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李东垣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医学发明》《兰室秘藏》等。对后世影响深远。总体而言,大部分医家都认为东垣分辨内伤外感,重视内伤致病,创建了脾胃学说,以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为主导思想,对后世中医学术有较大启发。但也有许多医家对当时疫病的形成原因及方剂用途有不同意见,历代医家将许多方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并不局限于脾胃一科,在对东垣所创方剂的应用过程中也不断扩展了方剂的主治,这其中应用得较广的有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清暑益气汤等,其中清暑益气汤的主治及病机在各家论述中多有不同,需进一步进行整理。目的为了更好的了解清暑益气汤的主治规律及病机进行总结,以便更好的了解东垣学术思想并指导当前临床治疗,提高中医对清暑益气汤的认识,也为今后实验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本文以《中华医典》及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平台,首先收集古代医家对本方的论述及应用,其次搜集现代医家使用清暑益气汤的医案,收集整理病案中涉及的症状、证型及加减用药,建立方、症、证、加减数据库。对方剂的症状、病机及加减用药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频数分析及聚类分析。使用“黄金分割法”作为优选方法,将61.8%、38.2%作为分割点,百分比在61.8%以上的脉症为方剂的核心脉症,38.2-61.8%之间的脉症作为方剂的主要脉症,38.2%以下的脉症再另行分析,结合理论认识和统计结果,总结金元以后对清暑益气汤的使用经验,并讨论李东垣学术中的一些争议点。结果本次收录医案共87例,其中有明确性别记载者有86例,由图1可以看出男女比例相当,各占50%,发病并无性别倾向。患者就诊时平均年龄42±20.4岁。集中于26-65岁这一年龄段。就诊时间较集中于6、7、8月。气候、劳作、外感、饮食为本病主要病因。西医方面共涉及41种疾病,涉及内分泌、消化、神经系统、儿科、呼吸系统等多系统疾病。其中内分泌系统疾病最多,消化系统疾病次之。中医方面共涉及12类疾病,以发热和脾胃病证为主。87例医案,共有症状67种,症次718,每案平均8.25个症状,核心脉症为乏力、纳差、精神不振、大便溏、头晕、发热、短气懒言、口干、胸闷、汗出、舌淡白或淡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沉、弦、数、无力、濡、细。药物方面:黄芪、人参、葛根、白术的使用频次及用量均位于前列,而甘草、青皮、黄柏的使用频次及用量均位于末尾。87例医案中加味药物总类为84种,总频次为218次,平均每案加味2.51味药;加味较多的种类为祛湿药及清热药,具体药物有茯苓、大枣、柴胡、黄连、防风等。结论东垣清暑益气汤在现代医家中的使用主证基本与东垣书中相同,核心脉症为乏力、纳差、精神不振、大便溏、头晕、发热、短气懒言、口干、胸闷、汗出、舌淡白或淡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沉、弦、数、无力、濡、细。药物使用黄芪、人参、白术、葛根多用且用量较大,甘草、青皮、黄柏用量少且常被减去,加味药物方面主要为祛湿药及清热药。主治病机病位多在脾胃、邪气多为湿浊、暑邪,后果多有气阴两虚。王孟英对薛生白的非难是不正确的,《湿热病》篇38条的症状及方剂相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