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价格涨势较高,居民的切身感受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数值产生偏差的环境背景下,各界人士对CPI的关注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度。CPI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然而CPI偏差的存在,使消费者价格指数不能真实的反应通货膨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准确性,使人们对实际经济运行状况产生错误理解,社会各界对CPI准确性的质疑声不断。 本文在我国CPI编制理论与现实差异的基础上,从经济学角度与CPI编制理论框架相结合对我国CPI偏差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回顾我国CPI编制方法与编制程序以及现行的最新CPI统计方法,对CPI偏差以及CPI偏差的比较基准——生活费用指数(COLI)进行概念界定;其次,从现实角度和消费者感知角度分析我国CPI偏差存在的原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CPI偏差的类型,将CPI偏差分为以下几种:商品替代偏差、店铺替代偏差、质量偏差、新产品偏差以及权重偏差,其中也有学者将商品替代性偏差分为下层替代偏差、上层替代偏差;再次,在总结CPI偏差类型的基础上,对我国CPI测定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包括直接测定各个偏差的方法以及间接测定总偏差方法的研究;然后,利用间接测定的方法,结合面板数据模型,以2001-2011年中国价格及城镇居民家庭收支调查数据为样本,在Hamilton-Costa理论模型基础上通过构建含个体影响的变截距模型与固定效应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CPI偏差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CPI改革的建议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