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世界上各个国家在教育方面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进行整合,一方面,可以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我国在教学模式上改良发展。因此,笔者选择本课题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以及国内外整合的现状基础上,立足于课堂实践,对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量化分析,对一线教师的教案和课件做出调研分析,发现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的次数虽然在逐年递增,但整体使用情况不容乐观,而且基本局限于仅使用PPT作为主要工具制作课件。在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将高考规定的数学课时内容分为了五个领域:预备知识(18课时)、函数(82课时)、几何与代数(86课时)、概率与统计(46课时)、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10课时),因此本研究选择了占比较重的三个领域:函数对应的一节课《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几何与代数对应的一节课《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概率与统计对应的一节课《正态分布》,进行具体的案例设计和相关整合点分析。依照上述具体案例,本研究样本选择了河南省某中学的两个成绩基本相同的平行班,分别采用传统课件教学和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结果表明:采用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模式进行授课,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成绩和核心素养能力。由此研究的结论,从学校和教师两个方面出发,提出了相关有效建议:完善学校的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开展培训提升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使用能力,营造高效使用信息技术的学校氛围;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强科学研究能力,加快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的案例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