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土壤微生物的宏基因组学研究

来源 :河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uth_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是多年生药用植物,是我国大宗药材之一,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高,又以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地区种植的药效佳,被称为“怀地黄”。由于地黄存在严重的连作障碍问题,种植地黄后的土地8-10年内不能复种,否则会出现“枯萎病,根腐病,块根不能正常膨大,产量低,药效差”等诸多问题。本研究以怀地黄产区焦作温县地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真菌分离回接法,探究了土壤真菌对地黄的影响;并首次通过宏基因组分子测序的手段,分析种植地黄后间隔1-10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探明了种植地黄后土壤微生物群落自我修复的过程。为地黄连作障碍有效消减技术提出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对比PDA、孟加拉红、麦芽浸膏、沙氏、马丁氏5种真菌分离培养基对间隔1-10年的地黄种植土壤真菌分离效果,结果证明5种培养基对土壤真菌的分离能力为PDA培养基>孟加拉红培养基>麦芽浸膏培养基>沙氏培养基>马丁氏培养基。种植地黄一年后的土壤共分离到真菌124株,远高于间隔十年后的24株,不同间隔年限的土壤中,随着间隔年限的增加分离所得真菌数量呈现递减趋势。结果表明PDA培养基最利于地黄土壤真菌的分离,种植地黄后土壤中的可分离真菌数量增多,导致地黄病害严重。2.以真菌为研究对象,将分离所得真菌进行回接实验,分别以地黄生长发育情况(株幅、株高、致病程度;芽数、芽长、致病程度);有效成分(梓醇、地黄苷D、益母草苷、毛蕊花糖苷)为考察指标,研究真菌对地黄苗、地黄块根的致病作用及对地黄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离所得土壤真菌对地黄块根均有致腐烂病变或者抑制发芽的作用,大部分真菌对地黄苗有致病或者抑制的生长的作用,毛霉属的4号菌和疫霉属的11号菌具有促进地黄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作用。综合分析真菌对地黄的影响,青霉属、镰刀属、木霉属、丝核属等真菌综合致病指数较高,其丰度在种植地黄后升高,后随间隔时间延长呈现上下波动,在间隔8-10年后的土壤样品中占比稳定,毛壳属真菌对地黄综合致病指数较低,丰度基本呈现逐渐降低趋势,在间隔8-10年后的均呈稳定状态。3.利用宏基因组分子测序手段研究土壤微生态环境,结果显示种植地黄后不同间隔年限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度具有一定差异,间隔一年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最高,共检测到7135个物种,物种丰度仅次于间隔七年的土壤,土壤原核微生物是主要的微生物群落,占比超过99%,种植地黄后的2-3年土壤真核微生物群落数量显著增加,而原核微生物群落数量减少,随后土壤微生物总丰度呈现上下波动状态,土壤自我修复8-10年之后,土壤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的群落丰度趋于稳定,达到相对平衡状态。种植地黄后土壤有益菌群和有害菌群结构改变,随着种植地黄后间隔年限的增长,增加了Basidiomycota、Burkholderia、Nitrosospira等被认为是有益菌的微生物的丰度,Sphingomonas、Nocardioides、Ascomycota等有害微生物的丰度逐渐减少。4.利用宏基因组对土壤功能基因进行分析,土壤中微生物主要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膜转运、能量代谢、信号转导等代谢过程,在间隔1-10年的土壤样品中呈现下降-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动态变化,间隔8年和10年的土壤样品中功能基因组成相近,且功能基因相对丰度差异较小。间隔十年的土壤中硫胺素代谢、细菌分泌系统、ABC转运子、氮代谢等基因丰度下降,嘌呤代谢、嘧啶代谢、双组分系统等基因丰度升高。其中细菌分泌系统,ABC转运子等代谢是土壤微生物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映,硫胺素代谢、氮代谢等过程是土壤化学循环的重要过程,其丰度下降说明了随着间隔年限的增长地黄种植土壤环境趋于稳定。本论文研究发现种植地黄后的土壤微生物动态变化过程为非规律性波动,在间隔8-10年后土壤达到可复种地黄标准,土壤中微生物结构相对稳定。由此可见土壤微生态环境失衡可能是造成地黄连作障碍的关键因素,人工调整地黄种植土壤的微生态环境满足地黄种植需要,可能成为解决地黄连作障碍问题绿色有效的方案。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观察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肝火上炎证患者运用开阖六气针法联合牛膝木瓜汤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诊室血压、24h动态血压、血脂、血糖、尿酸、血同型半胱氨酸等疗效指标的变化,对开阖六气针法联合牛膝木瓜汤治疗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进行客观评价,进一步探究开阖六气针法联合牛膝木瓜汤治疗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肝火上炎证)的临床价值。方法:严格按照本课题组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以及排
研究目的:1、本课题将临床疗效观察与实验室指标检测相结合,评价醒窍汤对慢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Th17/Treg细胞失衡的影响;2、基于Th17/Treg细胞失衡理论初步探讨醒窍汤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作用机制,为慢性鼻窦炎Th17/Treg细胞失衡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临床实践支持。研究方法:2019年7月-2020年12月期间,搜集我院耳鼻喉科门诊符合慢性鼻窦炎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
目的:利用循证医学的Meta分析方法去评价针灸联合药物治疗癌因性疲乏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从而探讨针刺治疗在今后癌症纾缓治疗的优势,以及在临床上推广运用的需要。方法:1.数据库选择: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以及Pubmed数据库、Ovi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
学位
学位
目的:依据朱文锋教授建立的证素辨证体系,研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及兼杂特点,评价胃食管反流病证素分布与年龄、病程、临床分型、内镜分级等因素的相关性,为完善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临床精确辨证提供新的方法。同时从肠道菌群的角度初步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与证素可能存在的联系,为今后胃食管反流病与肠道菌群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19年04月-2020年12月在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门诊就诊
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设置对照组与治疗组,以加味从龙汤为观察对象,以咳嗽,咳痰,喘息,气促中医证候单项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及总有效率,痰液性状评分,炎症指标,肺功能相关指标,慢阻肺自评测试问卷总积分,六分钟步行总距离为主要观察指标,肝肾功能为安全性指标,评价其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Ⅰ级)痰湿阻肺证临床疗效,为治疗本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将于2019年
研究背景:肩胛提肌损伤是临床常见疾病,病因是长期的不良姿势导致肩胛提肌劳损,局部微循环障碍,引起项背部的广泛疼痛。该病好发于长期低头、伏案工作的人群,例如学生、教师、手术医师等。肩胛提肌损伤的治疗目前现代医学以局部封闭、神经阻滞等方法为主,但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副作用,如局部损伤、药物依赖等。祖国医学中采用针刺或针刀联合多种方法治疗,收到不错的治疗效果。本课题探讨起止点啄刺法与常规取穴法的临床疗效差
学位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刺血法对痰火郁结型耳鸣的治疗效果,为针刺配合刺血法治疗该证型耳鸣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把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耳鸣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选用单纯针刺治疗,针刺一日1次,每周5次,周末休息;治疗组在对照组针刺基础上配合中冲穴刺血法,单侧耳鸣取健侧中冲穴刺血,双侧耳鸣则取双侧中冲穴刺血,一侧中冲穴放血1~2ml,放血疗法周一、周三、周五各进行1次,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