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景区是以国有的公共旅游资源为依托的旅游景区。产权管理作为公共景区管理制度的重要构成,科学合理的产权安排是指导公共景区发展方向,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效益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公共景区产权管理中的制度性缺陷是现行公共景区发展中资源过度开发、保护不力与监管失效等问题存在的根源所在。以产权的权能分割与重新归属为核心,对公共产权进行不同程度上的分离是我国公共景区产权管理改革的总体特征与发展方向。本文以产权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公共景区的产权管理模式进行系统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1)回顾公共景区产权管理改革的历程,总结各个阶段的产权改革特征与遗留问题,深刻认识我国公共景区产权存在的归属多头、权责不明、保护不严、流转不畅等制度性缺陷。(2)对现行公共景区产权管理的四种典型模式,即产权统一、对内分离、对外部分分离和市场化分离模式,从产权分配特征与模式优势风险角度进行分析。(3)结合公共景区特殊的权责利关系,构建公共景区产权利益相关者的双矩阵评价模型,对四种产权管理模式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指出:我国公共景区产权管理改革是围绕产权归属和权能主体之间的权责利平衡展开的;产权管理模式是否合理与先进,在于是否与当地景区发展实际相适宜,在于是否建立了现代产权制度,不存在万能模式;公共景区的产权管理改革应树立科学的现代产权观,以建立公共景区中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