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地方政府为了提高本地区的总福利和区域竞争优势,借助土地和公共基础设施等非流动性要素,充分利用各种优惠政策措施,展开了旨在吸引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等外来可流动性要素的招商引资竞争。招商引资活动经历了从初期以税收减免为主的低层次、粗放型竞争到综合运用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硬件环境、公共服务等复合手段的高层次竞争的转化,映射出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方式招商引资,引导本地经济发展能力在不断提高。然而,招商引资竞争的日益升级衍生出许多严重的问题,过度的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和政策倾斜减少了地方的财政收入,增加了财政风险;招商带来的重复建设等问题也导致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而另一方面,高昂的引资成本却并未带来应有的效果,优惠期后大量外资减资撤资,搬迁工厂,没有为地方经济产生持续、充分的推动作用。这无疑为地方政府敲响了警钟,也引导我们去探寻问题的根源。想要真正充分利用外资,使其成为地方经济的持久推动力,锁定外资比吸引外资更重要,如果外来投资是暂时性的,则它无法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招商引资的核心应该是:地方政府最大程度吸引并长期锁定外资,以形成外来资本的持续性,并利用这种持续性的外资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推动力。而锁定外资的关键就是公共服务及其产生的产业集聚效应,只有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首要目标,逐渐丰富公共服务的内容与形式,并与投资者维持一种长期的共赢关系,才能获得最多数量的外资,在招商引资竞争中取得胜利。蒂布特模型对日益升级的招商引资竞争的动因提供了很好的解释,也为地方政府引资竞争的策略和思路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中央政府通过构建相应的政策体系,制定相应的招商引资政策来满足蒂布特模型的前提假设是必要的,这样可以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限制和引导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活动向良性的“蒂式竞争”方向发展。而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一方面必须充分借鉴蒂布特模型的思路,明确自己的职能定位,从提高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完善投资环境入手,加大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将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逐渐转移到政府服务、投资环境塑造、信用建设等软性公共物品的供给方面,在地区竞争中占得先机,将外来资本成功锁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劲的推动力;另一方面也必须清楚了解自身的优势与需求,把握合理招商引资的原则与方式,寻找招商引资的最佳途径,在提高本地区招商引资竞争力的同时保证招商引资的效率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