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感觉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书写了灿烂的一笔,其艺术成就为推动文学现代化作出了独特贡献,但是这个流派并没有作为整体效应得到发扬光大,犹如流星划过天际,一时绚烂过后,迅速沉寂。
这背后有着内外因交织的历史必然性。新感觉派流派艺术上的内在缺失就直接意味着它的延续和发展壮大的困境,意味着在30年代文坛多元化的艺术格局中难以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抗衡;新感觉派作家们本身的个性中并不具备对艺术坚持的特质,固步自封最后放弃具有内在必然性;新感觉派身处复杂的文化语境中,一方面遭遇左翼文坛的强力打压,一方面本身的读者市场难以发展壮大,外加流派的阵营杂志《现代》走向消亡,生存面临巨大困境。在内忧外患的巨大压力之下,同时流派衣钵后继乏人,流派作为整体难以为继。
通过对新感觉派落幕原因的还原,探讨不同原因要件之间的关系和地位,从而得出30年代特殊的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流派得以生存的核心要件,不仅有助于我们透视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的必然命运,也为探讨其生存的要件提供一个窗口。
新感觉派以其新异的现代主义技巧登上文坛,吸引了批评界和读者的关注,在30年代文坛名噪一时。但是这个流派并没有因为新异的手法取得与现实主义相抗衡的文坛地位,它的都市表现也无法与乡土文学匹敌,在短暂的热闹过后,犹如昙花一现般迅速落幕,这背后有着内外因交织的历史必然性。本文尝试采用文本细读结合史料钩沉的研究方法来探讨新感觉派落幕的原因,借此透视文学流派在30年代中国现实语境中的必然命运。本文研究主要从新感觉派作品的文本、新感觉派阵营杂志《现代》、30年代文化语境入手,来揭示新感觉派落幕的必然性。本文主要从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绪论:主要介绍新感觉派流派聚合特点以及前人对于新感觉派生存发展的相关研究,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及局限。本文研究路径是通过追溯新感觉派存在的基础和核心要件,走从内而外、由表及里的路线,探寻影响其消亡的内外因素。本文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新感觉派落幕原因的追溯,显示30年代的文学市场与上海租界文化的特殊性,并可能提供一个解决关于文学流派在30年代上海这样特殊的文化语境中的必然命运的路径和窗口,从而反观中国文学流派生存发展必要的现实土壤和要件。
第一章新感觉派落幕的标志:主要探讨新感觉派落幕的表征。第一节总结新感觉派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和意义。它的主要成就,严家炎先生归纳为:1.都市表现,2.心理分析,3.新感觉风。第二节归纳新感觉派落幕的表征。其一是新感觉派统一艺术风格的消失。新感觉派在表现都市快节奏的生活、以主观感觉和印象创造带有主观色彩的“新现实”和深入发掘潜意识心理等方面形成了流派风格。其统一艺术风格解体、消失的表现形态:作为骨干作家之一的施蛰存艺术风格转向——写作遇到瓶颈,之后转向现实主义;穆时英小说创作急剧减少,小说风格转换,并被狙击毙命;刘呐鸥创作为数不多的小说,早早转向电影,也被狙击毙命。表征之二是新感觉派阵营杂志《现代》的消亡,主要分析了其消亡的表现,以及背后的原因,包括文学市场的激烈竞争,新感觉派中的杜衡与左翼文坛关于第三种人的论争等。
第二章新感觉派的艺术缺失:该部分总结了新感觉派作品中主要存在的四个缺失,并分析了缺失背后的原因,包括(1)新感觉艺术手法上的缺失:都市的两大中心意象,同时也是新感觉作家文本的两大叙事中心,即(一)都市物态环境,(二)都市人的描写,都停留在了他们自觉表现的感觉层面上。在他们的小说中,很难见到不调动各种感知官能的章节段落。感觉化描写的缺陷与中国美学传统、新感觉派作家缺乏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人生社会阅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人性描写的缺失:从分析施蛰存对于历史人物的还原消解,再参照整个新感觉派作家笔下的都市人性,就会发现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代的人性,在他们看来并无二致,即普遍的生物性才是人性。都市的发展带来的人的异化问题为新感觉派作家理解并表现人性中的生物性提供了现实的土壤;其次,这种欲望的描写也是为在文学市场占领一席之地的一种策略。(3)都市历史感的缺失:作为历时性存在的时间被压缩,共时性存在的空间就被放大。在新感觉派作家的都市文本中,都市的景观在文本中始终具有重要地位。在取消了时间之于历史感的意义后,作为共时性存在的空间,也仅仅囿于都市外在街景。都市历史感的缺失与作家们对时间与身份认同的焦虑感有关。(4)文本雷同问题:新感觉派文本中频频出现性心理、变态心理、艳情、莺歌燕舞几种元素,读者的新鲜感就会慢慢消失,新感觉派创作走向了死胡同。文本的不断复制正是作家经验固化,无法更新自身的经验,创作的灵感和动力枯竭的表现。最后探讨了这些艺术缺失对新感觉派生存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创作主体的选择:该部分主要分析了创作主体的选择对新感觉派生存的影响。对骨干作家的人格特点,概括为施蛰存--孤独的灵魂、穆时英--矛盾的灵魂、刘呐鸥一文人与商人的结合体,并探讨了人格的生成原因。最后分析了作家人格特点对流派生存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文化语境的制约:该部分主要探讨30年代外部文化语境对新感觉派生存发展的制约,其影响因素归纳为三个方面,第1节为左翼文坛对新感觉派的遏制。主要从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三个人各自受到的打压分开论述。第2节分析了新感觉派作品读者市场发展的有限性。首先,新感觉风小说未能满足市场的主导阅读需求;其次,新感觉风小说与普通读者的审美传统存在差距,造成突兀感;第三,读者群的培养需要理论倡导,有益的阐释,而新感觉缺乏理论的倡导和对作品的有益阐释,不利于读者群的培养。第3节为《现代》杂志的变迁对新感觉派带来的影响。《现代》的失落意味着新感觉派阵营的失落,生存保障的失落,流派的集束效应难以发挥。
结语:新感觉派落幕背后的影响因素并非平行和等价的,在各种力量的较量之下,它因自身的思想艺术局限而受制于外部社会机制的制动,受牵制于商业社会整体消费思潮流向。新感觉派的衰亡带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意义:新感觉派放弃了社会承担、道德批判和面向未来的终极想象,缺乏了内在刚性力量作为支撑,外部因素则左右着群体的结构系统,这是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任何一个只追求艺术创新的流派的共同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