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尼阁口授、张赓笔传的《况义》是最早专门介绍翻译伊索寓言的集子。明清之际大批传教士来华传教,耶稣会是其中一个重要修会。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在经过不断探索后,选择了补儒易佛的路线。根据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风俗的了解,耶稣会士采取学术传教的重要策略,著述立说,以基督教思想解释并改造传统儒家观念,以达到传播基督教义的目的。《况义》就是这种策略的产物。“况义”除了是当时一本译著的书名外,还是一种不同于“格义”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况”之意是“比”,“义者宜也,义者意也,师其意矣,复知其宜。”这种以基督教义阐释古代儒家思想的特点,也是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特点。本文运用比较文学文学文化关系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汉文译本和各种翻译本的比较研究,试图分析《况义》中合儒、补儒与超儒的特点。本文以耶稣会士适应策略为背景,把金尼阁翻译的汉译本寓言与西方伊索寓言相对照,并对寓言中的基督教思想和儒家传统观念比较分析,试图分析《况义》的特点。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况义》的概况,包括它的时代背景、作者、篇目和金尼阁对西方伊索寓言的改编。第二部分是对《况义》的汉文文本的分析,主要是对《况义》中蕴含的基督教思想和儒家传统观念进行比较分析。第三部分是探讨《况义》中的补儒、合儒与超儒。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况义》的文本和特点分析方面有所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