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历史、创造生命——新历史小说论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3392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历史小说突破了历史小说写作的史传传统,实现了历史小说在历史观念、小说艺术观念上的突围和创新.它们从"每一部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的历史的历史观念出发,将历史小说更自信地拉入虚构之维,或是借引某些历史内容进行肆意地想象和虚构,或是完全地抛开所谓"历史客观事实"的束缚而虚构、创造历史,以此,十分成功的展示了历史小说首先是小说的艺术本性.然而,它们虽然体现了不同的历史观念,展示了不同与以往的历史面貌,但它们决不是有意反叛传统的历史观,更无意以新的历史观展示历史,与其说他们关心历史事实,不如说它们更关心历史情境,关心历史情境中的人.新历史小说的深刻性正在于它们创造历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历史,而是为了创造历史中的生命——人,并显示出深厚的人本生命哲学意味.也正因为如此,新历史小说在支解、反讽、解构历史的后现代主义语境中包含着深刻的精神追求,而且这种追求的深化还将促使新历史小说散发出更绚烂夺目的光彩.
其他文献
汪曾祺的小说有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但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在敞开这种艺术魅力上,还远谈不上细致深入.该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作家的文化修养,个人经历,性格气质,重点
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哲理小说家乔治·艾略特因受费尔巴哈等思想进步人士的影响,从青年时代就开始与宗教决裂,并拒绝上教堂。她与形而上学的看待宗教的方式决裂,认为形式主义的
后期的演义小说对女性形象被限定在一定的类型内、负载某种单一的道德的情形有了一定的突破,出现了完整的个性化女性形象,出现了对女性命运、性格、感情的关注.历史演义小说
受幅员、民族、历史沿革,地理环境以及多种人文因素的影响,中国文学的区域性很早就得到了论证.随着历史发展,文学的这一性格更多是通过地域文化发挥作用,对于20世纪的中国作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是我国公认的现代汉语工具书中最具权威性的词典,具有较强的规范性、理论性和时代性。要看《现汉》第六版有什么新变化,要与之前的版本做比较
整个艺术史就是一部关于视觉方式的历史,关于人类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法的历史.现代艺术在这一点上与古典艺术有了极大的差别,不论是外在的现象还是内在的精神意蕴都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