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多元·和谐——汪曾祺小说艺术特色研究

来源 :西南师范大学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son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曾祺的小说有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但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在敞开这种艺术魅力上,还远谈不上细致深入.该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作家的文化修养,个人经历,性格气质,重点分析与论述他作品的语言、结构与文体、文风几个方面的特色.一、诗化语言与独到的语言观:汪曾祺语言的最大的特色表现为富有诗歌语言的意境美与音乐美.二、富有散文美质的结构与文体:汪曾祺作品的结构起止自如,如行云流水.传统小说情节结构、悬念、巧合在他作品中连一丝影儿都找不到.三、恬淡和谐的艺术风格:恬淡和谐是汪曾祺的艺术风格与艺术生命,他的文章外在形式洗尽铅华,语言诗意空灵,清新质朴,结构随意自然,行止自如;文章长短相宜,浓淡适度.
其他文献
本文从先锋小说与“个人性”的关系的角度,描述了80年代至90年代的先锋小说及其研究在建构“个人”的合法性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对于早年生活的书写是先锋小说家写作的重要构成
该课题以文本分析为主,辅之以社会现象学的接受理论,来探讨近十几年中国人对"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的理解过程.发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大陆的"文革",带给中国人
该文拟从堂吉诃德在西方与中国的传播入手,探讨堂吉诃德在西方与中国的接受过程以及在文学创作和文化精神上的表现.该文解析了塞万提斯写作《堂吉诃德》的创作动因,追溯了堂
该篇论文着重讨论的是"京派"中的一群年轻人,我把他们称作"京派青年作家".他们的散文创作使得现代散文在三十年代取得了艺术性的进展与突破.而"寂寞感"正是这些"京派青年作家
该论文从大众传媒的角度对"五四"文学革命及其相关的文学事件进行了研究."五四"文学革命是思想、政治大于文学的社会文化变革,"五四"文学革命的成功,很大层面上是依赖文学之
本文认为,扎米亚京的代表作《我们》之所以在80多年后的今天仍在以其激进的方式影响着社会生活,是因为《我们》中洋溢着激情与人道主义精神,具有深刻的哲理和独特的人生观,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