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上个世纪一位颇有争议的传奇式女作家。她的经典小说《到灯塔去》是为了纪念已故的父亲母亲而创作的一部家庭回忆录式小说。本论文试图从“双性同体论”和“女权主义”的视角来探讨这部小说。
双性同体论是伍尔夫在其论著《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出的重要观点,即,两性之间的合作是最完美的;作家在进行创作时,脑子应该保持半雌半雄状态,才富有创造性。双性同体论的观点多被评论家们应用于研究伍尔夫以阴阳转换为主题的小说《奥兰多》。本文则将这一观点用于探讨《到灯塔去》中的两位女性人物拉姆齐夫人和莉莉。通过具体分析家庭主妇拉姆齐夫人如何以她温柔、善解人意的女性气质来调节由于男性极端主义而引起的生活中的种种不和谐,其中包括她怎样处理发生在孩子们中的矛盾,如何保全她的婚姻,怎样在她设计的大型家庭晚宴上微妙地消除一些不和谐因素,可以看出拉姆齐夫人身上体现了追求生活和谐完美、调节制造良好生活氛围的双性同体精神。同样通过分析女画家莉莉如何克服传统观念认为女人应该过相夫教子的生活,力图汲取拉姆齐先生身上追求事业与拉姆齐夫人身上追求生活和谐的两性因素,并将二者完美结合于自身及她的绘画,可见在莉莉身上也体现了双性同体精神,但她的这一精神是在完善她的绘画艺术、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过程中实现的。相比较而言,莉莉体现的双性同体精神立于一个更高的层面,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反映了她更为强烈的自我意识。
伍尔夫的女权主义思想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也有反映。她认为“一个女人要想写小说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屋子”,即,妇女要经济独立,要有自己的社会地位,才能最终实现自我价值。本文试图将她的这一女权视点用于探讨拉莫齐夫人和莉莉身上体现的女权主义精神。同时结合了语言学中的词频统计方法,通过分析一些高频词,如:“fine” [weather], “short-sighted”,“sea”, “tree”,“green” [shawl],“purple” [triangular shape],探讨作者分别赋予拉莫齐夫人和莉莉身上的乐观、敢于面对自我、反对父权、追求自我实现的种种女权主义精神。通过比较女权精神在二人身上的不同体现,本文认为,莉莉的女权主义精神是在有意识地追寻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中体现的,与拉莫齐夫人体现的处于萌芽状态的女权主义精神相比,更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
本文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伍尔夫小说中两位女性人物,得出结论认为,莉莉与拉莫齐夫人相比较而言,具有更自觉、更执著地追寻自我、实现自我的精神,这种精神也反映了伍尔夫本人的追求。本文作者认为这两种视角以及语言学中词频统计法也适用于对伍尔夫其他文学作品的研究探讨。
伍尔夫的女权主义思想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也有反映。她认为“一个女人要想写小说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屋子”,即,妇女要经济独立,要有自己的社会地位,才能最终实现自我价值。本文试图将她的这一女权视点用于探讨拉莫齐夫人和莉莉身上体现的女权主义精神。同时结合了语言学中的词频统计方法,通过分析一些高频词,如:“fine” [weather], “short-sighted”,“sea”, “tree”,“green” [shawl],“purple” [triangular shape],探讨作者分别赋予拉莫齐夫人和莉莉身上的乐观、敢于面对自我、反对父权、追求自我实现的种种女权主义精神。通过比较女权精神在二人身上的不同体现,本文认为,莉莉的女权主义精神是在有意识地追寻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中体现的,与拉莫齐夫人体现的处于萌芽状态的女权主义精神相比,更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
本文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伍尔夫小说中两位女性人物,得出结论认为,莉莉与拉莫齐夫人相比较而言,具有更自觉、更执著地追寻自我、实现自我的精神,这种精神也反映了伍尔夫本人的追求。本文作者认为这两种视角以及语言学中词频统计法也适用于对伍尔夫其他文学作品的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