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者主体性角度谈古汉诗词英译风格变异——以许渊冲译诗为例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sx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文学艺术最瑰丽的一笔。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一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风格的英译更是争议颇大。由于文化差异、语言差异、译者因素,译本的风格会与原诗风格有所差异。本文仅从译者着手,分析译者主体性对古诗英译本风格的影响。译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意义的创造者,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作用会自觉不自觉地体现出来。随着对译者的作用认识的深入,译者的主体地位逐渐得到承认。随着理论的完善,阐释学成为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支撑理论之一。  风格是可译的。诗词的风格依托具体的语言形式即“形”得以体现。“形”指语言的修辞、措辞、韵律。然而译诗需要“形”“神”兼备,“神”指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韵味、基调。“形”要靠“神”来驾驭,风格翻译才会得以实现。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译者的介入,译者主体性的影响,译本中诗词风格变异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翻译界对于译本中诗词风格变异问题,尤其是由于译者主体性导致的风格变异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没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本文中,译者主体性是指阐释学上的主体性,借助阐释学中的三个重要概念,“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有效历史”,从这三个方面对译者在古汉诗词英译中由于其主体性导致的风格变异进行剖析。由于“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有效历史”,译著与原著的风格会变异,不同译者的风格会迥异,同一译者在不同时期的译本也会有所差异。本文仅以许渊冲英译古汉诗词为例,根据他的英译本和原作的风格变异,以及不同时期的再译本和之前的译本风格又会变异,展开论述。本文选择从阐释学的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古汉诗词英译的风格变异,是研究古汉诗词英译风格变异的新视角。并借助阐释学的理论,对因译者主体性导致的古汉诗词英译的风格变异的原因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但由于资料有限,仅能以许渊冲一人为例,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其他文献
被动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现象。传统语法仅仅将其视为主动态的等值结构或对比结构,有关两者形式和结构的区别研究一直是研究主动态被动态关系的重点。本文首先从研究主动态
学位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加入WTO、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必然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以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这些方面的举措都要求法制建设的相
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传播信息的不可缺少的媒介,语言学家普遍关注语言规则的描述和分析,而民族志学者更倾向于语言背后的文化以及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关系的分析。自二十世纪六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