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司他丁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llybl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etinal-ischemia-reperfusi-on,R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成年Wistar大鼠(雌雄不拘)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未治疗组、缺血再灌注乌司他丁治疗组。采用前房灌注液体形成14.3kPa高眼压而建立RIR模型。治疗组在手术前30min给予大鼠腹腔注射乌司他丁20000u/kg。缺血60min后恢复血流。应用光镜观察各组视网膜内层厚度以及浸润入视网膜的中性粒细胞数目、神经节细胞数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核转录因子NF-κB及TNF-α在各组视网膜中的表达。结果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早期,视网膜内层水肿增厚,晚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目减少及视神经纤维层萎缩变薄。乌司他丁治疗组再灌注早期视网膜水肿较轻,6h以后各时间段治疗组视网膜内层厚度均较未治疗组厚(p<0.05),神经节细胞数目多于未治疗组(p<0.05),而视网膜中的中性粒细胞数目少于未治疗组(p<0.05)。核转录因子NF-κB及TNF-α均于再灌注后6h表达,24h达到高峰,以后开始下降,但各时间段治疗组表达强度均较未治疗组明显减弱(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治疗作用,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和核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是其可能的保护机制。
其他文献
目的:  本研究探讨中低危DTC患者术后131I治疗前不同TSH水平与治疗疗效的关系,并对影响 131I治疗疗效的其他因素进行分析。  方法:  选择在我科应用 131I治疗的中低危DTC
目的:比较国产比伐卢定与普通肝素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中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在大连医科
目的:以烧伤血清及中药清火败毒饮方(Qing Huo Bai Du Yin,QHBDY)血清干预RAW264.7巨噬细胞,观察晚期炎症因子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chromosomal protein 1,HMGB1)在RAW264.7巨噬细胞中表达的变化情况,以求了解中药QHBDY抗炎症反应的细胞内源性保护机制。方法:以RAW264.7巨噬细胞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早期反应因子Egr-1(early growth responsible gene-1)在硒性白内障发生的各个时期以及在经H2O2损伤后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 LECs)中的表达以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