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不同方法建立干眼症动物模型,即摘除主泪腺干眼症动物模型、硬化剂破坏主泪腺干眼症动物模型及同时破坏主、副泪腺干眼症动物模型(实验性严重干眼症动物模型),确证主泪腺破坏与干眼症的关系,并比较单纯破坏主泪腺与同时破坏主、副泪腺两种动物模型的差异。同时,运用传统的检查方法对动物模型的眼表损害作出诊断,观察干眼症动物模型角膜、结膜、睑板腺及泪腺的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的改变,探讨干眼症发病过程中眼表不同组织结构的损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动物模型角膜、结膜上皮细胞及睑板腺腺泡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与眼表干变及组织损伤的关系,并对其发病机制进行初步的研究,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 实验动物42只分为四组,实验组每组10只,对照组12只:一组为摘除主泪腺干眼症动物模型,二组为硬化剂破坏主泪腺干眼症动物模型,三组为严重干眼症动物模型,余为正常对照组,于手术前和手术后3天、1周、2周、4周、8周、12周行Schirmer实验、泪膜破裂时间检测、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检测,对各组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于手术后4周处死实验三组严重干眼症动物模型,手术后8周处死实验一组摘除主泪腺干眼症动物模型及实验二组硬化剂破坏主泪腺干眼症动物模型,取各实验组5只动物模型及6只正常大鼠的角膜、结膜、睑板腺及泪腺组织,对各组标本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和透射电镜观察。另取各实验组动物模型5只及正常对照大鼠6只,取其角膜、结膜上皮细胞及睑板腺腺泡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各组织细胞中Bax和bcl-2等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1、实验三组于手术后3天起、实验一组及实验二组于手术后2周起Schirmer实验、泪膜破裂时间明显小于手术前,且随观察时间的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三组与实验一组及实验二组相比其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实验前为阴性,实验后显示阳性。2、各实验组光镜下观察角膜上皮细胞形态不规则、上皮结膜化、细胞坏死脱落。实验一组与实验二组结膜上皮细胞扁平增大,细胞层数明显增多,杯状细胞几乎不见,上皮细胞下有致密的结缔组织增生,并有较多淋巴浸润;睑板腺腺体萎缩,鳞状上皮化生,角化囊泡,腺管壁增生和腺管扩张,腺管开口扩张。实验二组泪腺腺体萎缩,泪腺上皮细胞小而密、腺腔扩大。透射电镜下见各实验组角膜表层上皮微绒毛肿胀、脱落、桥粒解体。3、各实验组动物模型之角膜上皮细胞、实验一组与实验二组模型之结膜上皮细胞及睑板腺腺泡细胞中,Bax阳性表达的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cl-2阳性表达的细胞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1、三组动物模型鼠均出现泪液分泌减少、泪膜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