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以杨宪益译《儒林外史》为例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xin12345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对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研究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英译,对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具有重大意义。探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对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素材选自中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的《儒林外史》。《儒林外史》语言精练,刻画了各类士人利欲熏心、虚伪丑陋的精神面貌,深刻批评、嘲讽了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堪称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杰作。其中存在着大量的文化负载词,涉及到生态、物质、社会、宗教等方方面面,反映了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耶夫·维索尔伦在其1999年出版的《语用学新解》中系统阐释了顺应论。根据顺应论,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适应性,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选择在语言的不同层面同时进行,并且做出选择可能是有意识的活动,也可能是无意识的行为,是由语言内部因素(即语言语境,包括语言形式的各层面:语音、语位、词汇、句法、语义等)及语言外部因素(即交际语境,由心智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以及语言使用者构成)驱动的。本文作者认为,翻译作为语言使用的重要领域,同样涉及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因此,本文以顺应论为基础,探讨了翻译是一个不断做选择、以适应跨文化交流目的的动态过程。选择过程涉及翻译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对需要传达的信息的选择、对表现形式的选择以及对翻译策略的选择等等。  本文从顺应论视角,研究《儒林外史》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旨在揭示在不同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中翻译策略的变化。通过对比和分析,发现杨宪益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以顺应特定词汇的语言语境及交际语境为主,同时兼顾目的语读者的认知环境和情感因素,选择了特定环境下最合适的译文形式呈现原文所需表达的外延及内涵意义。
其他文献
在人类历史中,翻译活动由来已久,并作为沟通的桥梁和媒介,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译者—翻译活动中重要的参与者,及其地位并未从一开始就受到关注。20世纪70年代,西方
学位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最后一部,也是他最短的一部悲剧。尽管短小,此剧在艺术表现方面却非常成功。《麦克白》一剧中丰富的想象,偶尔出现的幻象以及大量的超自然因素使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