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研究——以《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本为例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qdm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历史中,翻译活动由来已久,并作为沟通的桥梁和媒介,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译者—翻译活动中重要的参与者,及其地位并未从一开始就受到关注。20世纪70年代,西方“文化转向”的出现使译者逐步从幕后走向台前,其边缘地位也逐渐发展为主体地位。因而,译者的主体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张谷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一生从事翻译工作,以治学专注执着、做人正直厚朴而为人尊重。张老博览群书,对哈代的作品尤为感兴趣,并对其进行认真研读和精心翻译,因而被称为“哈代专家”。张老翻译的哈代作品《德伯家的苔丝》忠实原文、文笔流畅,受到广泛地认同与赞赏。  关于张老的这部译作有大量研究,有的研究者基于译者主体性从对比的角度研究该译作和其他版本的异同,有的从功能对等理论研究该译作,有的侧重于研究张谷若先生的语言特色。基于前人的研究,本论文着重分析译者主体性在张谷若先生翻译的《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体现。  本文以张谷若先生翻译的《德伯家的苔丝》为例,分析译者主体性在该译作中的表现。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张谷若先生的主体性在译文中的表现,包括对源文本的选择、对翻译策略及风格的选择。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译者主体性,包括译者的知识、个人喜好、审美等主观能动性影响译作的最终版本和效果。同时,张谷若先生深厚扎实的英语和语文功底,严谨的态度,专心研究反复修改,以及流畅准确的表达,使得这部译作不仅表达出原文作者的意图而且传达出原文的神韵。因而得到译文读者的广泛认可及赞赏。
其他文献
《荒原》是托.斯.艾略特新诗创作理论的实践.《荒原》运用了一系列奇特甚至恐怖的画面来象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人那种虽生犹死的精神瘫痪状态.整首诗从表面看来给人一种杂
By general critical agreement,Saul Bellow is the strongest American novelist of his generation.He is a writer of high modern absurdities,who has both expr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