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选择合适的再融资方式以使得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一直是上市公司最重要的若干个问题之一,适合企业的再融资方式能够加快企业发展,提高企业效率,不当的再融资方式反而有可能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产生不利的影响。再融资方式大致分为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种方式,根据现代融资理论,企业选择再融资方式的顺序应该依次为内源融资,外源债权融资,外源股权融资。在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中,债权融资在再融资方式中确实占据了主要的地位,然而在中国,上市公司对于股权融资方式的偏好远高于债权融资方式,在股权融资方式中,定向增发所占比例更是远远超过其他几种再融资方式。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再融资方式的选择与现代融资理论出现背离,定向增发如此受到上市公司的青睐,那么定向增发是否是最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方式。本文从定向增发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的角度出发,试图探讨上市公司对再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自1990年中国证券市场诞生以来,中国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手段经历了一个从配股到公开发行再到非公开发行的演变过程。定向增发虽然早在1994年就在我国出现,但是因为存在着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混乱及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直到2006年,《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施行之后,定向增发才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得到飞速增长。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16年8月,中国A股定向增发筹资总额分别为2020.11亿元、2430亿元、4031.86亿元、8312亿元和10858.77亿元。2016全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完成定向增发676例,定向增发总规模达到近14000亿元,相比之下,包括IPO在内,中国2016年股权融资总规模才为19678亿元,定向增发占中国股权融资比例达到70%之多,如果不考虑IPO,定向增发已几乎成为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方式的唯一选择。本文选择2013年完成定向增发的A股上市公司共238个有效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因子分析法和构建多元回归模型的方法,对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前后共四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定向增发认购对象的类型、大股东在定向增发的过程中是否增持、定向增发资金用途及定向增发的折价率对增发后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从整体上来看,定向增发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的改善并不显著。根据本文的理论分析,定向增发相比于其他几种股权再融资方式,有着发行门槛低、审批时间短、发行价格和发行对象便于操控等等优势,因此中国的上市公司在股权再融资时基本上只选取定向增发这一种方式。但是实证结果证明,从对企业长期经营绩效的改善来看,定向增发的影响并不显著,这说明中国的上市公司在进行股权再融资方式的选择时,并不是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中国的定向增发中存在着大量的利益输送和过度投资等问题。⑵大股东及其关联企业参与定向增发会给企业的经营绩效带来正面影响,但不显著。本文的理论分析认为,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会给企业的长期绩效产生正面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大股东参与能够增强对管理层的监督管理,降低代理成本,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来看,大股东参与也能够降低企业的逆向选择成本,这会提高上市公司的长期业绩表现;另一方面,大股东又存在利益侵占的动机,这会使上市公司的长期业绩受损。实证的结果也表明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对公司的长期经营绩效影响并不显著。⑶机构投资者参与定向增发会对企业的经营绩效带来显著的正面影响。根据本文的理论分析,机构投资者参与定向增发能够优化企业的治理结构,降低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而且有机构投资者参与的定向增发,其发行价格一般趋于市场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企业免于遭受利益侵占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定向增发后,机构投资者参与的定向增发相比于大股东参与的定向增发有着更加良好的表现。⑷从资金的使用情况来看,外延扩张式的定向增发会比内生增长式的定向增发给企业带来更多效益。根据本文的理论分析,外延扩张式的定向增发见效快,效果好,然而内生增长式的定向增发在中国往往面临投资效率不足等问题;实证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即外延扩张式的定增对企业影响更好。⑸公司发行时的折价率越低,上市公司后续业绩表现越好。根据理论分析,折价率越低,说明企业受到大股东利益侵占的可能性越低,同时,折价率越低,表明公司对自身的发展越有信心,说明上市公司的价值有可能被市场所低估。实证结果表明,定增的折价率与上市公司的长期业绩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