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迫切、最具有挑战性的就是农民贫困、农业停滞和农村落后的"三农"问题.党中央和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虽然对于促进农业发展、缓解农民经济困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三农问题依然没有得以根本性的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没有抓住"三农"问题的中心环节,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辟农业剩余劳动力多种转移渠道,创造农业剩余劳动力更多就业机会,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任务.该文首先在概念上界定了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二者的区别,阐明了该文使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理由.接着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相关理论进行了概述与评价,并结合中国的一些实际情况,指出了它们的适用性与不足之处.国外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可以给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一些有益的启示,但同时也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家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都要结合中国的国情,而不能简单的效仿某种模式.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庞大,构成也较复杂,且形成原因多种多样,既有体制因素,也有发展战略因素,同时还有农民自身素质的因素等.这决定了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充满长期性与艰巨性的过程.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在改革开放后才真正开展起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与非农化已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需求,因此在继续推进城镇化与发展非农产业的同时,必须寻找到更加切实有效的途径大力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依据农业多功能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生态农业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型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