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关研究表明,动机是外语或者二语学习成功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相对于母语习得的自然环境来说,外语或者二语学习对于学习动机有更高的要求。一直以来,研究外语或者二语习得动机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们都关注于学习者的思想是如何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的,例如他们以何种态度投入到外语学习当中,如何选择学习对象,以及在外部反馈面前如何有效保持学习效率等。早期的动机研究用内部动因,例如本性、人格或者愿望来解释学习者是如何投入到学习任务当中的。从二十世纪中期开始,研究者们的视角开始由学习者对于学习任务的投入程度转向学习者的成就动机并因此提出了一系列的心理模型或理论框架。这些新的理论和框架更多地讨论学习者对于自身能力以及学习成败的感知及评价,也为动机研究在外语或者二语学习领域的进一步展丌奠定了理论基础。Gardner在1985年提出的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理论认为学习者对于目的语以及目的语语言社团的看法会直接影响其学习行为。而在期望-价值理论框架下,学习者学习一门外语的以往成败经历被看作是左右将来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Deci和Ryan(1985)提出内部/外部动机和自我决策动机理论后,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者丌始关注于学习者在学习中赋予自身的内在责任感。相对外部环境对外语学习效果的影响,学习者的内在动因更能决定外语学习的效果。因此,学习者的自主性和自我决策在外语课堂上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意义。D(?)rnyei根据其研究在1994年提出了外语学习动机构成成分的模式。该模式从语言、学习和学习情景三个层面来界定和测量外语学习动机。D(?)myei模式最大的特点及贡献就是强调了语言学习动机的多维性质。它既综合了前人的观点,更赋予了动机研究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内容,而且紧密结合了外语课堂教学实际,因此具有更为积极的教学意义。随着二语或外语学习动机理论的发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作为学生学习语言的指导者、咨询者和培育者,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外语学习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动机的可转化性因素,教师行为在学习者负动机的产生、维持和消除的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教师对于在外语课堂上教学行为的反思及其与学生负动机的相关性研究也制约着学习者外语学习的成败。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媒介,同时也为教师的反思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本文以Richards和Lockhart提出的外语课堂反思性教学模式为框架,并以一项关于大学一年级学生英语学习负动机与教师行为相关性调查研究的数据为基础,一方面再次强调了教师的反思性教学对于外语课堂上帮助学习者克服负动机的不良影响并将负动机转化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性,另一方也试探性地建立了一个外语教师反思学习者负动机行为的动态模式,使之能够促进教师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并帮助学生成为更为有效的外语学习者。从更广的意义上理解,该模式还为中国的语言政策研究者以及高校管理机构对于如何有效地推行英语教学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调查、研究渠道。本论文一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章概括介绍的本文研究的相关背景,包括前人研究的简单概述、本篇论文的写作目的及意义,以及本文的结构框架。第二章叙述了动机研究的理论背景以及动机理论在外语学习与教学理论的应用。第三章由外语学习的动机层面转到学习者负动机的研究。在本章节内,作者将介绍负动机的定义以及国内外对于外语学习负动机的相关研究,从而为后面章节对于外语学习负动机的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四章以80名高校本科一年级学生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考察了学习者英语技能和负动机的相关性以及英语教师行为与学生负动机的相关性,说明了教师对于负动机的反思性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五章作者以Richards和Lockhart提出的外语课堂反思性教学模式为基础,试探性的提出了中国英语教师可以借鉴了反思学生负动机行为的动态过程。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本文的研究意义会被再一次强调,即外语教师反思学习者负动机并帮助学习者转化负动机的重要性。同时,因为研究方法和收集资料方面的缺陷,本文还存在许多不足,例如研究样本的单一、研究范围的狭窄等等,这些都需要其他外语教师和研究者在更广泛的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以期建立起最具代表性、最为有效的反思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负动机行为的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