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正义性:毛泽东革命话语建构的价值之维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yg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革命话语是其革命思想的话语表达,是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有关问题的系统论述,这一话语创生于近代中国人民追寻救亡图存与民族复兴的历史语境之中。在此历史语境中不同的政治力量对于依靠何种力量、以何种方式来实现什么样的前途有着不同的争论,经过这一系列的探索和争论,中国革命观念出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革命指向了推动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的变革,革命话语日趋正义化。围绕着具有正义价值的革命,必然会滋生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谁来决定革命的正义性?决定这种正义性的依据是什么?在此历史语境下,谁能够成为实现救亡图存与民族复兴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谁就拥有革命话语权,所进行和领导的革命就有其正义性。毛泽东革命话语的建构实际上是围绕着争夺革命话语权而展开,建构“为谁革命”、“为何革命”和“如何革命”的革命话语是毛泽东争夺革命话语权的主要内容,是价值关系确立所基于的“主体—介体—客体”逻辑框架在革命话语建构上的呈现。因此,毛泽东革命话语具有价值性的建构逻辑,其建构问题从价值层面上看就是如何言说革命正义性的问题,历经了追溯正义、探索正义、重构正义和实现正义的过程。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近代中国革命观念和中国传统革命伦理中追溯革命的正义性,在马克思主义化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基本脉络中探索革命的正义性,在“为谁革命”、“为何革命”和“如何革命”中重构革命的正义性,在彰显一套基于中国语境并符合中国共产党意志和理念的民主、自由、平等价值中实现革命的正义性,从而实现了革命话语的价值性建构,夺取和掌握了革命话语权。
其他文献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既是个体的精神现象,又是社会的文化现象。信仰,构成人之精神架构中最根本、最高层次的支撑与价值牵引。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人类信仰史上的伟大变革”,是崇高的、现实的、科学的信仰,在信仰谱系中,它与宗教信仰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在当前价值多元化时代,“物欲”观念仍徘徊在人民大众的思维之中,逐步呈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淡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扭曲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教条化的态势,极大地影响着
大学生敬业精神是基于大学生对学业和工作的热爱而产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以及精神气质。新时代大学生敬业精神的培育不仅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本文尝试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敬业精神进行追溯,将西方文化中敬业思想展开梳理,考察马克思主义关于敬业的相关观点的确立和发展,从而探索新时代大学生敬业精神的文化脉络与理论渊源。同时对大学生敬业精神现状及培育情况进行
学位
本文是基于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围绕“大学生政治文化”、“大学生政治文化培育”所进行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与思考。它聚焦当代大学生群体,针对存在的问题,希冀在“问题解决”的诸多设计和实践中有新的突破。这对促进育人体制的发展进步,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是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论文在对大学生政治文化的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政治思想”和“政治心理”为切入点,
学位
当今世界,各国的密切往来加速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同时也衍生出了各种问题,面临许多挑战。习近平以其深邃的思考,就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作出了许多重要的论述,形成了以倡导文明交流互鉴为核心的关于世界文明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文明的重要论述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包括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明交往的论述到胡锦涛和谐世界的思想,这些思想虽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观
学位
一个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这个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不一样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在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又有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特殊阶段,在不同发展时期有不同的主要矛盾。“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进行全面的拨乱反正,也重新开始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探索。基于对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关
制度治党是政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政党治理的目标指向,其目的是将党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党的治理效能。其中,制度的“落实”问题是政党治理能力提升的核心。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将法治理念融入到管党治党的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思考,形成了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实施体系建设的重要论述,这一论述具有丰富的时代内容。第一,这一论述的提出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包括进入新时代前后
学位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西南民族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少数民族众多,受限于历史及自然等因素,这一地区普遍相对落后于中东部地区。新中国成立后,为促进西南民族地区的发展与进步,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开展了各项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其中关键性的一环。在1949至1966年之间,交通、水利、科教文卫、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展开,为西南民族地区的生产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缩
学位
1925年至1929年在广西爆发的农民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西农民群众的支持下进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农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从多个角度论述了农民具有的革命性及其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为广西农民运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从发展历程看,广西农民运动的发展前后经历了两个阶段:1925年5月至1927年3月,广西农民运动在党的领导下逐渐恢复
习近平关于科技的重要论述是在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席卷全球,国际社会科技竞争愈演愈烈的国际环境之下,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科技领域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成就,立足于当前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而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的,传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吸收和借鉴了中华文明传统科技理念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这一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开展科技工作的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
学位
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唯物史观探究社会主义本质,在马克思恩格斯揭示出社会主义一般性本质特征的理论背景下,依托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深化,为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的解读和以苏联为师,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一般性理论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