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天津某三甲医院近10年(1996-01-01至2005-12-31)流行性出血热住院病例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的异常表现、药物及透析治疗、转归等,以便总结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治,为临床早期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收集天津某三甲医院近10年(1996-01-01至2005-12-31)确诊的流行性出血热住院病例120例。记录病例一般资料、临床表现、检查、治疗情况、效果和转归等项目。采用回顾性病例资料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近10年确诊的流行性出血热住院病例120例,其中男性98例,女性22例,男女比为4.45:1。发病年龄最小为18岁,最大为74岁,其中20~49岁的青壮年发病人数最多,占病例总数的74.2%。无固定职业者发病22例,占病例总数的18.3%,其次为工人与干部,分别为19例,各占15.8%,农民12例,占10.0%。半数以上患者居住环境见有鼠类活动。(2)全年各月均有发病,3、4月份发病人数最多,分别为18.3%、20.8%。按年度收治病例统计,发病高峰集中在2000~2003年,占74.2%。(3)120例中,门诊初诊为流行性出血热57例,占确诊病例47.50%。感染科门诊初诊为流行性出血热的比例明显高于其它科室(x~2=14.4634,P<0.0001)。本组120例,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缺少典型五期经过,有典型五期经过的病例仅11例(9.17%);跳过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的病例占57.50%。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皮肤充血、腰痛、头痛及消化道症状等,发生率分别为99.17%、51.67%、41.67%、36.67%及38.33%。(4)实验室检查异常为尿蛋白阳性、血ALT升高、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84.17%、81.67%、70.00%。BUN、Cr异常发生率分别为50.00%、48.33%。中、重型病例,尿蛋白阳性发生率为100.0%,而轻型病例,尿蛋白阳性发生率明显低于中、重型(x~2=22.949,P=0.001)。ALT的升高与PLT减少的程度在临床各型中无明显差异(H=1.330,P=0.514与H=1.095,P=0.587)。EHF抗体(IgG)检测阳性时间最短为发病后3天,最长为发病后25天,平均为8.94±3.44天,临床各型中,EHF抗体检测阳性的时间无明显差异(F=0.577,P=0.631)。(5)腹部B型超声波检查,在直接征象中,双肾肿大28.3%;双肾实质弥漫性病变53.1%。在间接征象中,脾肿大24.8%;腹腔积液13.3%;胸腔积液9.7%;胆壁水肿6.2%;胆囊壁增厚4.4%;肝肿大4.4%;盆腔积液2.7%。在轻型病例中,直接征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中、重型(P=0.000),中、重型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本组资料,心电图的异常发生率为32.2%,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最高13.9%。(6)全部病例经积极、合理治疗,病情均好转,其中有24例(包括中型5例、重型13例、危重型6例)行透析治疗。在肾功能损害严重的病例中,有7例(中型2例、重型5例)因经济困难未能行透析治疗,但病情亦恢复。结论本研究显示,近十年,流行性出血热年发病人数呈现低-高-低的趋势;男性青壮年发病人数最多;发病与职业及居住环境等有关。全年各月均有发病,春季高发。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缺少典型五期经过,多数病例不具有典型的“三痛”症、“三红”征。发热、蛋白尿、血小板减少是流行性出血热早期诊断的重要线索。感染科门诊对流行性出血热的初诊率高于其他专业科室。PLT减少与ALT升高的程度在临床各型中无明显差异。对于肾功能损害严重的病例采取透析或非透析治疗,其转归无明显差异,但因病例数有限,有待于今后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