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惩罚一直是教育教学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警示和管教。笔者认为惩罚是为了制止不当行为再发生而给予的刺激,使其能够减弱不当行为甚至是消除不当行为发生的频率,从而达到制止不当行为,矫正行为的作用。在校园中,教师在运用惩罚这一辅助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前提是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即不能产生严重损害学生身体和心理的范围,其目的在于制止不正当行为的再一次发生,给予一定程度的惩罚刺激,使其达到心灵的转变,纠正错误行为。但是,近些年来,惩罚的合理性受到了人们广泛的质疑。本文以当前我国小学教育中惩罚实施的合理性为研究对象,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分析进行研究。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从近年来惩罚虐待学生事件的频发及社会各界对于惩罚的争议阐述文章的缘起,进而对惩罚的概念进行辨析和界定,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从而引出论题。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当前的小学教育中实施惩罚存在的问题及影响。惩罚态度的两极化趋势及受罚与犯错程度难以对等衡量的问题造成了师生关系异化的消极影响。第三部分,主要从心理学、法律、哲学这三个学科的理论视角来探讨小学教育中惩罚的合理性,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即结合认知主义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分析其合理性;其次,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三个方面,从法律视角来分析小学教育中惩罚的合理性;再次,结合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从哲学的视角来分析小学教育中惩罚的合理性。第四部分,主要探讨小学教育中惩罚的实践合理性。从合理惩罚有助于规则意识的培养,还原惩罚的威慑作用,成为教学管理的辅助手段论述了合理惩罚的意义,并给出建立有效沟通,共商制定惩罚细则,有原则地执行惩罚,从意义和建议两方面论述小学教育中惩罚的实践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