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基本农田大面积发生的镉污染事件已经成为水稻安全生产的重要隐患。为探讨生物固定技术在低镉污染土壤中的原位利用和水稻安全生产中的应用,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对比分析了低镉污染条件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与否对水稻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以及根际微生物群落和水稻各个器官镉含量的影响。进而分析在低镉污染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水稻共生体系中丛枝菌根真菌所起到的作用。对低镉污染土壤施加AMF菌剂后,水稻根系的平均侵染率达到27.31±4.25%,AMF与水稻形成了良好的稳定的共生关系。宿主水稻菌根依赖性指数达到120.43%,AMF侵染可促进植物地下器官的扩张,增加根系的吸收与吸附能力,AMF侵染下水稻的株高、根长、根冠比等营养生长指标均高于非侵染植物水稻,尤其是根冠比提高达22.37%,水稻根系所占的比例增大,更倾向于向地下器官的扩张,增强植物对元素的吸附吸收功能。接种菌剂,可以显著增加水稻营养器官生物量,GM组生物量比CK组平均增加幅度为29.76%,GM组较CK组籽实产量平均提高12.61%。随着光照强度的升高,水稻植株的净光合速率先快速后缓慢增长最终趋于平稳。随着土壤镉含量的增加,水稻植株的净光合速率均不同程度下降,表明低镉污染胁迫对水稻叶片的净光合速率造成了明显的抑制作用。水稻根系的丙二醛含量随镉含量增大而升高,表明低镉胁迫对水稻的细胞内环境造成了破坏。同时,施加菌剂可以减少水稻植株根系丙二醛的含量并增加SOD及POD含量,即AMF菌剂的添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稻植株细胞的膜脂过氧化作用。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低镉污染条件下AMF-水稻共生体系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发现施加AMF菌剂处理组(GM)较空白对照组(CK)的真菌微生物多样性明显偏高,表明在低镉污染土壤中施加菌剂可以明显提高水稻根际土壤的真菌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多样性。施加菌剂5组的水稻根系镉含量不同程度高于未施加菌剂处理组,茎叶镉含量均低于未施加菌剂处理组,这表明AMF菌剂的添加,一方面使土壤中的重金属镉在水稻根系的固定能力增强了,另一方面也使土壤中的重金属镉向茎叶部分的转运减弱了。菌剂的施加使达到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水稻籽实镉含量的土壤安全生产阈值从0.20 mg·kg-1提高到0.32 mg·kg-1,这对于保障低镉污染土壤的原位利用和水稻安全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