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地质力学的观点,从断层、节理及褶皱的特点对盆地成生机制和构造演化进行了分析,得出阜新盆地在演化过程中断层均经历多期活动,盆地从诞生、发展到回返封闭,共经历了八个阶段。盆地演化过程中,垂向上不同环境的交替,是由于古气候、古构造和水面位置的变化而引起古地理环境的巨大变革。从构造演化和沉积环境分析了组成沉积盆地的十二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有自己特有的沉积环境配置。通过对各沉积地层单位构成分析,恢复和重建各阶段的古地理环境和盆地演化过程,进而分析其含水特性,建立了地下水地质模型。运用地下水动力学、多孔介质流体力学、环境化学以及水文地质学等多学科相关理论,推导了阜新盆地矿区地下水的赋存与流动模型,分析研究了常用饱和流地下水运动的数学模型以及污染物迁移转化的水动力弥散方程,建立了多含水层地下水均衡模型和污染物运移模型。通过对阜新盆地地下水化学组份的调查和分析,对矿坑积水和截水巷道水质进行了监测和评价,得到了主要污染物为SO42-、Cl-、Fe3+、Cr6+。通过室内外实验,得出了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运移参数和规律,应用三维地下水流动和污染物运移模拟软件——Visual MODFLOW进行数值模拟,对海州露天矿闭坑后对阜新盆地地下水污染进行了数值模拟,找出了闭坑后污染物运移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