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过快增长,从2001年的7376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43636亿元。其增长速度,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名列前茅。在消费需求增长拉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过高的储蓄会抑制消费能力;我国居民储蓄的快速增长会导致风险向商业银行体系集中,这不利于我国金融体系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我国高储蓄问题的日益突出,社会保障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受到人们的关注。社会保障和居民储蓄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其在区域间的发展情况也呈现出了显著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由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收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使社会保障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产生区域差异。统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制定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区域差异的长期存在不利于我国经济长远发展。因此,研究社会保障对我国居民储蓄影响的区域差异,有利于找到协调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式和途径,这对于缩小区域差异、实现经济协调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我国区域差异较大的基本国情,本文采用省际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社会保障对我国居民储蓄影响的区域差异,以期从社会保障和储蓄方面找到协调我国经济发展的途径。本文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社会保障对储蓄影响的相关理论分析。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以及对国内外关于社会保障对储蓄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概括和评述;其次回顾了社会保障对储蓄影响的相关理论,包括生命周期理论、代际转移支付理论、预防性储蓄理论和有效需求理论,并在理论上对社会保障对储蓄影响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和居民储蓄的区域差异现状分析。在对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划分的基础上,运用图表和图形分析方法,考察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社会保障支出的绝对规模、相对规模和人均社会保障支出三个方面的社会保障支出的区域差异现状,以及东、中、西部地区居民储蓄的绝对规模、相对规模和人均居民储蓄三个方面的居民储蓄的区域差异现状,发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社会保障支出和居民储蓄均存在显著性的区域差异,总体上来说,三大区域间的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东部地区社会保障支出和居民储蓄均高于中、西部地区。同时,对社会保障支出与我国各地区居民储蓄关系进行了总体描述,结果表明社会保障和居民储蓄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第三部分,社会保障对我国居民储蓄影响的区域差异实证研究。首先,选取变量并进行相关说明。基于我国30个省、市2001—-2011年的样本数据,建立区域面板数据模型,模型中居民银行储蓄存款作为被解释变量,社会保障支出作为解释变量,并引入收入水平、利率、通货膨胀和住房价格作为控制变量;其次,对变量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然后,通过F检验和Hausman检验判定了东、中、西部地区模型均采用随机效应变截距模型;最后,实证分析社会保障对我国居民储蓄影响的区域差异。实证结果表明,社会保障对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具体而言,东、西部地区社会保障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为正,影响系数分别为0.4533和0.6957,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中部地区不显著,表明中部地区社会保障与居民储蓄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作用机制。第四部分,结论和政策建议。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结果,得出全文的研究结论,并根据研究结论从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降低居民储蓄的政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