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主体性研究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nh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体性问题是关乎人与世界关系的既有总体性、又有根本性的哲学问题。人作为与动物相区别的存在物,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世界?我们应该怎样塑造我们的主体性?西方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一般来讲,古代哲学时期,主体并不是人,而是人主观臆想的、在客观世界背后的那个终极原因。人被动地从属于这个原因。中世纪哲学是人类将对神的信仰理论化、系统化的时期。神创造了世界,也决定人的命运,是毫无疑问的主体。近代哲学的理论基础是主客二分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的形成在于人对自身主体地位的自觉。但是,近代哲学家们普遍将人片面地理解为理性的主体。在这种片面观点的影响下,主体的理性作用被夸大,成为与人本身异化的存在。为了拯救人的主体地位,黑格尔以后的哲学家门纷纷从自己的角度批判理性形而上学。从总体上来讲,批判与解构理性形而上学成为现代哲学和后现代哲学的一条思想主线。这些学者对主体性思想的变革不乏创造性观点,但是就整体性与科学性而言,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既是空前的,也是难以被后人超越的。马克思对主体性的理解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觉的主体。作为主体,人要实现“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即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动地掌握与运用规律以满足人的需要。这个过程就是自觉。二是自主的主体。人要想成为自主的主体,需要实现“联合起来的个人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需要突破“人的依赖”与“物的依赖”,成为“自由个性”的人。三是自由的主体。人作为主体的存在是一种立足自身有限性追求无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逐步扬弃了自然的必然与历史的必然,逐步实现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这个过程就是自由。自觉、自主与自由是具有内在联系的。自觉的达成需要主体在遵照客观规律条件下发挥自身能动性与创造性,实现自身目的。因此比较侧重于主观因素的发挥。自主的达成不仅是主体能够按照自己意愿活动,而且是在客观条件成熟后体现出来的。自由更进一步,只有真正实现自主活动的时候,自由王国才真正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人有充分的自由时间进行更多创造性的活动。对于自觉、自主、自由来说,主体需要是三者共同的前提,主体实践是它们共同的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它们共同的指向。研究主体性的塑造要结合特定的时代条件。随着人类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实现了人存在方式与活动方式的重大变革。这为探讨主体的塑造打开了新的视野。较之以往的历史时期,信息时代存在一些自身独有的特征:第一,信息时代有自己独特的技术基础。信息时代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与普遍应用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层面形成了强烈的渗透力,是当代社会赖以存在的技术基础。第二,信息时代的人有独特的活动方式——虚拟实践。将事物虚拟化、数字化是信息技术最独特的功能。它“创造”的虚拟世界给人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新的广阔空间。第三,信息时代有其独特的经济基础。知识在生产中的运用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此,生产活动更加智能化,人的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第四,在信息时代,以往金字塔式的社会组织方式正在被扁平化、去中心化的组织方式代替。人与人的交流更加平等。人们对信息主体的认识在不同的年代形成了不同的概念形式。这些形式主要有“电视人”、“容器人”、“信息人”和“赛博格”等。一般来讲,信息时代的主体在个体层面呈现“人——机共同体”的样态,在集体层面呈现“网络共同体”的样态。信息主体具有数据化、网络化和虚拟化的特征。从总体上看,信息时代给主体性影响的积极意义远大于消极意义。人的主体性在信息时代显著生发,但是在一些具体的方面也存在发展的困境。从主观条件即自觉方面来说,数据化与智能化提升了主体对“物的尺度”的选择能力与创造能力。智能化生产的属人性特征让“人的尺度”体现得更加明显。但是,“数据主义”的产生也给主体自觉造成隐患。如果任由数据信息的单一“尺度”发展,人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将被消解,人的意义与价值将不复存在。从自主方面来说,知识在人生产生活的运用大大提升了生产力水平。知识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信息技术的虚拟功能创造了虚拟世界。虚拟世界有其自身独特的时空存在方式——“赛博时间”与“赛博空间”。在“赛博时空”中,主体能够更加独立自主地建立社会关系。这些条件为“人的依赖”与“物的依赖”关系的消解提供新的可能。同时,人的自主也面临新的困境。“信息拜物教”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信息鸿沟”,一部分人成为“无用之人”。从自由角度来讲,虚拟实践与现实实践的结合加强了人的塑造与自我塑造。主体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超越现存面向未来,这是信息时代的进步性所在。但是,虚拟对现实的“侵占”也成为信息时代的隐忧。网络犯罪、网瘾、信息爆炸阻碍了主体的塑造与自我塑造。自由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内在同一的。从社会关系的层面讲,人的全面性体现在人在社会关系当中的独立性、能动性与历史生成性。这些性质又深刻反映在主体的自觉、自主与自由中。从更高的社会结构的层面说,全面发展的个人与共同体的社会结构应该是二者积极地相互建构。一方面,个人在自身需要推动下基于实践活动能动地构建共同体;另一方面,共同体积极地维护个人利益,促进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这种个人与共同体积极地相互建构是以往的时代没有的,是信息时代为主体性塑造的独有贡献。站在信息时代的潮流之中,我们必须抓住有利条件,排除不利因素进一步塑造自己。主体性的塑造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要以实践为基础;二是要以人为最终目的;三是要遵照客观历史条件。
其他文献
近年来,触觉再现技术在手机、平板等终端及VR场景中逐步得到推广及应用,人们对其在真实物体渲染的真实感上的期望也越来越高。真实感是人机交互的一项研究热点,也是触觉再现技术的一项重要指标,对提升人机交互过程中的用户沉浸感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对触觉再现真实感的评测分为主观评测和客观评测。主观评测工作以人的主观感受为主,易受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影响,个体差异性大,且未从理论分析上来评测触觉再现真实感。客观
战略联盟是组织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追求,自愿合作而形成的一系列合同安排(Gulati and Gargiulo,1999);是企业国际化经营,应对外来者劣势以及众多不确定性因素时,经常采取的一种治理模式。跨国企业与东道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文化距离,会加剧这种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其联盟战略决策的制定。尽管前人研究已经证明文化距离,是企业国际化经营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关于文化距离是如何影响企业战略联盟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的西奥多·阿多诺,其一生都未曾放弃过社会与艺术之间关系问题的研究,而他本身的艺术造诣(尤其是在音乐领域方面)也使其可以算得上是哲学史上难得的艺术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都十分杰出的理论家和思想家了。阿多诺对于艺术概念的认知是有其独到之处的。在阿多诺看来,作为社会生产的结果的艺术具有自律性与社会性的双重属性:艺术既不是完全与社会外界无涉的独立存在,同时也不是单纯被社会所支
任何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批判。尽管社会批判不能提供现成的社会改良方案,但社会批判的缺席会导致对问题认识的不足,以致无法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在自由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问题面前,马克思从不在思辨的领域玩弄文字游戏,也从不简单堆砌前人的思想理论,而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武器批判社会现实,并在批判的过程中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未来趋势。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包含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多种矛盾,全球性
目的 观察经皮椎体球囊扩张成形术(PKP)治疗AO-A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江苏省昆山市中医医院收治的260例AO-A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30例。对照组采用Wiltse入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PKP治疗。记录患者手术创伤及出血情况、住院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记录两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此病多发于老年人,且容易复发,是最大的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一种创伤性疾病,患者的主要症状为腰背部疼痛、功能障碍。以往针对此类患者多给予保守治疗,但长期卧床疗程长,且容易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不利于患者的康复[1]。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情况,具有微创、操作简单的优点;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KP)是
期刊
相较于其他立体显示技术,集成成像技术具有诸多优势,是未来立体显示的重要趋势。目前集成成像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三维重建图像的分辨率较低、观看时感受到的颗粒感较为严重,立体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本文主要研究面向集成成像光场视图的显著性检测技术,利用该技术对集成成像相机阵列所采集到的光场视图中的显著性目标进行提取,为后续立体内容生成部分的三维模型重建步骤提供良好的显著性目标片源。但现有的显著性检测方法在处理
今年年初达成的《中美经贸协议》第一章内容就有关知识产权。本文作者敏锐地观察到该协议中提到的地理标志和与通用名称,在两国法律法规中的定义存在某些不一致,并有可能在执行中出现相关问题。在比较了两国法律法规对这两个概念定义的异同之后,提出了应对建议。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我们希望引起业界关注并对此展开讨论,以利于中美经贸合作的顺利进行。
期刊
语言作为人处理自己与世界关系的重要中介,作为思维本身的要素,是现实生活的表现。一方面,通过语言,人们在进行认识活动中,不仅能够观念地掌握现实世界,而且能超越现实世界、追求和创造理想世界。另一方面,语言作为重要的认识中介,极大地提高了人的思维和实践的普遍性,也必然不断扩大人类认识系统中主体与客体相关联的领域,扩大人类赖以生活的世界的范围,实现人的发展。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计算机语言的应用、
自古以来,中外各国均有记载赦免实践,但赦免究竟为何物?为何赦免?赦免为何?如何赦免等?虽众说纷纭,却难道其实。同时赦免实践长期倍受争议,新中国成立以来赦免实践也很少,所以,赦免问题研究长期处于边缘“冷门”。回顾国内现有赦免研究百余份资料,虽然涉及赦免范围甚广,如刑法上“死刑赦免”、诉讼法中“赦免程序”、宪法中“赦免权”、国际法上“国际犯罪赦免”甚至财税领域“赦免”等问题,但是,实际上赦免研究主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