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为之提出过不同的假设:人性善、人性恶、人性非善非恶、人性既善又恶,等等。总之,他们争论不休,不能达成一致的意见。相比之下,“经济人”(人性恶)与“道德人”(人性善)是这些假设中很有代表性的观点。 不可否认,“经济人”是一种很重要的人性假设,“道德人”同样也是一种不可回避的人性假设。传统的中国社会片面塑造理想的道德人(格)形象,对人的发展是一种畸形的塑造;近代以来的西方国家把“经济人”塑造为人的理想发展模式,贬低传统的基督教所提倡的宗教道德人格,导致了人的普遍异化,背离了人性发展的应有之义;过去的社会主义理想化模式试图通过否定传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人”,塑造具有高度政治热情的理想“道德人”,其结果造成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误区和对人的自主性的束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激发了作为市场主体——“经济人”的活力,却又造成市场主体在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失落与困惑。 本论文通过对“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分析论证,从理论上分析了人性这一永恒的主题,揭示了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不仅仅是“经济人”或“道德人”在起作用,而且是“经济人”与“道德人”之融合支配着人类的经济活动、道德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等等,具体体现在人类的行为中。但是各个不同时代的思想家们从不同的目的出发,或者抓住了“经济人”,或者强调“道德人”,当然也有思想家把“经济人”与“道德人”看作是人性中的两个不同的方面而加以研究的,尤以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思想为代表,因而斯密的两部重要著作。(《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构成了本论文的立论根据。最终通过学理上的分析论证,引申出笔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人性基础的关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笔者试着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人性假设——即经济人和道德人之融合,分析论证了这种融合如何可能、有没有必要、以及现实意义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