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试验采用了海南省63个杂交晚稻品种进行富硒品种大田筛选和抗硒品种发芽试验,筛选出具有富硒特性的水稻,种子发芽又能抗高硒的品种。在此基础上,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进行不同基因型品种富硒机理的初步探索,为富硒水稻品种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主要结果为:1、参试品种种子发芽五项指标间存在显著差异性。品种捷丰优629在高浓度(12 mg/kg)硒作用下分别以发芽率(92.50%)、发芽势(96.6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采用了海南省63个杂交晚稻品种进行富硒品种大田筛选和抗硒品种发芽试验,筛选出具有富硒特性的水稻,种子发芽又能抗高硒的品种。在此基础上,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进行不同基因型品种富硒机理的初步探索,为富硒水稻品种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主要结果为:1、参试品种种子发芽五项指标间存在显著差异性。品种捷丰优629在高浓度(12 mg/kg)硒作用下分别以发芽率(92.50%)、发芽势(96.67%)、最长苗长(2.04cm)、最长根长(0.16cm)和幼苗鲜重值(O.10g)
其他文献
春化特性是影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适应性的重要性状之一。对春化基因及其等位变异的研究对小麦冬、春性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实验对小麦品种石麦12的春化特性进行了遗传研究,对其春化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鉴定;并研究了VRN-D1位点的等位变异,主要结果如下:1、石麦12与冬性品种石家庄8号杂交后代F2:3株系中的春性株系、冬春性分离株系、冬性株系三者的分离比例符合1
品质改良已成为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和面仪(Mixograph))因用样量少、效率高、操作简便、曲线信息丰富等优点,在品质改良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旨在通过利用和面仪等指标对我国北方冬麦区小麦主栽品种和苗头品系的品质状况进行分析,发掘稳定可靠、简单易行的和面仪分析品质参数,并分析5+10亚基分子标记在品质育种中的应用效果,为小麦品质育种提供与面筋质量改良相关的参考依据。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1
红麻( Hibiscus cannabinus L. )是锦葵科(Malvaceae)木槿属(Hibiscus)一年生草本植物,是重要的韧皮纤维作物。科学精准的鉴定评价红麻种质资源材料的遗传特性,对红麻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优异种质基因的发掘、种子质量鉴定、品种权益保护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来源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51份红麻栽培种、野生种和近缘种为试验材料,在形态学调查的基础上,利用RAPD、
本文于2008年至2009年在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以紫花苜蓿和蒙农红豆草为材料,以田间试验和室内生理生化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在北京地区施肥和行距对紫花苜蓿和蒙农红豆草种子生产和质量影响,结果表明:1.行距对紫花苜蓿和蒙农红豆草的种子产量均具有显著的影响(P<0.05)。行距70cm的紫花苜蓿种子产量最高,比行距50 cm和90 cm处理分别提高了20.8%和24.4%。行距50cm的蒙农红豆草种
海岛棉具有纤维品质好、高抗黄萎病等优点,将海岛棉中的优异基因有效地转移到早熟高产的陆地棉品种中,创制优质早熟陆地棉新材料,对于品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生产上推广的早熟陆地棉品种中棉所36为受体亲本,海岛棉海1为供体亲本,在BC5代借助SSR分子标记技术构建具有陆地棉背景并渐渗有海岛棉基因的代换系群体。从本课题组已构建的BC1F1遗传图谱上以5-10cM为标准挑选多态性标记391对,分布在3
试验旨在研究麦棉两熟连作麦茬移栽棉花的新型模式,认识并揭示麦茬移栽棉生长发育、营养吸收、产量形成相关特点。田间试验于2009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试验东场进行,以短季棉中棉所50(Gossypium hirsutum L.)为材料,采用基质育苗移栽新技术,设育苗期6个,于3月19日每隔14d分期播种,获得的不同苗龄的裸苗于6月12日在麦收后实行半自动旱地机械化移栽,以同期大田直播为对照,共计
亚麻是一种重要的韧皮纤维作物,木质素对亚麻纤维的性能和品质具有较大影响。为了调控木质素合成过程中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部位和表达量,通过基因克隆的方法找到一种韧皮部特异启动子,来调控木质素合成中某个关键酶基因。本研究的第二章根据已经报道的其他植物的韧皮部特异启动子序列,设计了特异引物,以亚麻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其中有一对引物克隆出了符合预测片段大小的目的片段,并将克隆的目的片段与pBI1
芸薹属是十字花科植物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属,该属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油料、蔬菜及饲料作物,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有重要意义。芸薹属的六个种,在长期自然和栽培条件下,经过繁复的杂交与选择后,形成了许多变种和地方种,使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相互间亲缘关系复杂的特点。叶绿体基因组属于母性遗传,有相对独立的进化路线,可不依赖于其他任何数据即可构建分子系统树及查明植物的进化历史。叶绿体特异性SSR作为新型分子标记技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是世界范围内广泛栽培和种植的经济作物,是发展中国家植物油脂和蛋白质的重要来源。青枯病是限制我国花生生产的主要细菌性病害,一般发病率在10-30%,严重时达50%以上,甚至绝收。过去30年来,我国在花生青枯病抗性遗传改良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育成了一批抗病品种在生产上应用。但是,这些抗病品种的产量潜力较低,主要原因是抗源遗传基础狭窄,抗性与高产优质呈负相关
铁皮石斛是一种生长缓慢、自身繁殖能力很低的兰科附生植物,只能依靠自身绿叶进行光合作用。铁皮石斛从开花授粉至果实成熟约需6个月,由于借助昆虫异花传粉,一般授粉不良,结果甚少。在自然条件下,种子萌发因缺乏营养物质,需与真菌共生,以获得养分的供给才能完成萌发,发芽率极低。铁皮石斛药用历史上千年,但我国铁皮石斛的人工栽培仅有30余年历史,现虽浙江、云南等地有少数单位已实现规模化种植,但产量还远不能满足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