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pemphigoid,BP)是循环IgG自身抗体沉积在基底膜带所致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类疾病。BP抗体相对的半桥粒抗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分子量为230-Kda的细胞内蛋白BP230,另一种是分子量为180-Kda的跨膜蛋白BP180。表皮下水疱的形成主要是抗BP180抗体结合抗原,通过补体激活,大量的炎细胞浸润及蛋白酶的释放,破坏半桥粒和细胞外基质成分,在基底层的透明板内发生真表皮的分离。国外的研究提示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在大疱性类天疱疮水疱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MMP-9是由92-Kda酶原分泌的,是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s)分子中最大的酶。MMP-9主要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多形核细胞和肿瘤细胞产生,参与炎症反应、组织重塑、创伤愈合、结缔组织的形成和细胞因子的调节。PaquetP认为MMP-9在表皮松解、炎症和上皮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近些年许多国外研究发现MMP-9是BP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在疱液形成的位置产生的,它粘着在180-Kda的BP抗原重组体的细胞外领域,呈异常高的酶的活性,MMP-9通过钝化α1蛋白酶抑制剂调节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elastaseNE)的活性,降解BP180,导致真表皮分离,而NE是主要的组织破坏酶。此外,体内纤溶酶原(plasminogen,Plg)和MMP-9级联协同作用参与真表皮分离。MMP-9可能在皮肤的生理和完整性上起重要的作用,也可能是表皮细胞再生的调节剂。目前国内对MMP-9在大疱性类天疱疮皮损和血清中表达的研究不多,我们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MMP-9在大疱性类天疱疮皮损和血清中的表达情况。
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材料
(一)标本所有病例均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经临床、组织病理、直接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查确诊为大疱性类天疱疮,且均未接受过治疗。皮损组织选自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55例,女24例,男31例。年龄27~87岁,平均65.00±15.11岁;正常对照组20例,女12例,男8例,年龄28~81岁,平均59.90±13.61岁,均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外科非皮肤病患者。血清标本选自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63例,女26例,男37例,年龄34~88岁,平均70.46±13.02岁;正常对照血清选自正常健康人24人,女12人,男12人,年龄27~80岁,平均62.42±13.65岁。
(二)主要试剂鼠抗人MMP-9单克隆抗体(R&D),山羊抗鼠IgG的SP试剂盒(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人MMP-9ELISA试剂盒(R&D)。
二、实验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MMP-9在大疱性类天疱疮皮损和血清中的表达。
结果
在BP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皮肤每高倍视野MMP-9阳性的细胞数分别为16.50(6.30,24.00)、0.64(0.00,2.41)。MMP-9在BP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的浓度分别为9.13(4.95,12.47)(ng/ml)、0.47(0.00,1.56)(ng/ml)。BP皮损和血清中MMP-9的表达均明显增高。
结论
MMP-9在大疱性类天疱疮皮损和血清中的表达均升高,提示MMP-9可能在BP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