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对于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这些由边缘走向中心的作家,赵树理似乎是由中心走向边缘.尽管赵树理的作品在表现的丰富性、多义性、深刻性以及对自己创作的不断超越与突破上,逊色于鲁迅这样的大家,但我们谁也不能否认,赵树理的文学实践及其作品的浮浮沉沉起起落落,即使是在命运多蹇的当代作家中也是少见的,赵树理的每一个起伏的背后都有一定社地政治背景或文化文艺思潮背景的影响,从而折射出现当代中国几十年文学以至社会的变迁.更为重要的是,他始终不渝的人民性,对底层民众倾注全部生命的关注;他在文学实践中对于农民大众文艺接受习惯的独特尊重以及对传统艺术手段的自觉认同、吸收与改造精神,都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一份不可多得的遗产,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启示意义.该文试着从最能代表赵树理创作追求的——"问题小说观"入手把握赵树理的创作,通过描述他"问题小说观"及其清醒的现实主义,梳理中国20世纪文学中某些文化文艺思潮流向.该文共分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问题小说"观.通过对赵树理"问题小说"观提出过程的分析把握其特点:革命功利主义、清醒的现实主义与大众化的形式.然后从农民家庭出身环境、30时代"萍草一样的漂泊"经历解释赵树理"问题小说"观生成的原因.第二部分"问题小说"所提问题.作为一个农民作家,赵树理深感人民政权对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性.他的"问题小说"就根据地革命政权构成中的种种问题,一一予以揭示.为改造社会、维护人民政权,他又发掘出农民进行精神改造的重要性与艰巨性的问题.第三部分"问题小说"成功之所在.赵树理"问题小说"是赵树理自觉的文学追求无意中契合时代、政治、历史的需要.简单说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时势造英雄,新的天地、新的人物,大众化的形式.第四部分 清醒的现实主义——"问题小说"的终结.总的来说,赵树理的"问题小说"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创作道路是艰难的、曲折的,特别是在1985年以后,由于左的思潮的干扰和文艺教条主义的束缚日趋严重,使他越来越感到无法适应当时的政治气候和文艺潮流,不能象过去那样把自己的认识感受和党的方针路线不谋而合地统一起来.因此他感到忧虑苦闷,无所适从,并常常受到批评和指责.这一阶段是他的"问题小说"创作思路渐趋受阻以至最终被迫放弃的阶段.结语 直面今天的文学创作状况,阐明赵树理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