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清代“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在人才辈出的清代文坛,郑板桥以其独树一帜的画风和文风,为自己谋得了一席之地。而“扬州八怪”作为一个文化群体,则代表了具有人文主义思想萌芽的新型知识分子的出现。在新旧两种思想领域的冲突中,在“守”与“变”的文学创作理论之争中,郑板桥选择了创新。然而,由于当时封建势力过于强大,在欧洲取得了胜利的文艺复兴并没有在中国造成什么影响。在一个变革的时代,郑板桥成了典型的封建文人与新型知识分子的混合体,成为一个生活在矛盾性格中,亦正亦邪,引发后世争议的特立独行的人文主义者。穷苦出身的郑板桥从未放弃过“做官”和“发达”的想法,一方面他害怕困苦,一方面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造福于民”的愿望。矛盾性格造就的“怪”成就了郑板桥,让他依靠着这种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声音的做法,在清代文坛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不管是简约的绘画方法,还是独创的“六分半书”,郑板桥追求的都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新。本文试图通过郑板桥的人生经历、文学艺术成就、艺术创作和文艺理论,以及他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矛盾心态,对郑板桥进行全面剖析,将一个曾经被“神化”了郑板桥还原,从历史和辨证的角度重新认识郑板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