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主要通过上肢标本解剖观察腕管、腕横韧带、正中神经及伴行血管的结构特点,为临床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提供解剖学参考,并以此为依据,在针刀医学理论指导下设计符合腕管解剖形态、安全性高、损伤小、疗效满意的针刀术式,并和局部封闭治疗做比较,观察其临床疗效,探讨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腕管综合征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
方法
解剖观察:选取6例由福尔马林防腐处理的人体上肢标本,按正常方法解剖腕关节,暴露出腕管,找到腕管内的肌腱神经,观察腕管内神经肌腱的血供;测量腕管的前后径、内外径大小;找出正中神经所在的位置观察其走形特点;利用不锈钢游标卡尺测量腕横韧带的长、宽、厚等解剖参数,并根据腕管综合征的致病因素及解剖结构,设计一种针刀松解的微创术式。
临床研究: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湖北中医药大学黄家湖医院针刀科、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收治的40例腕管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针刀组和封闭组,两组患者1周治疗1次,3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周后以及治疗后3个月的VAS视觉疼痛模拟评分、Levine腕管综合征问卷评分,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使用SPASS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结果
解剖观察结果:
腕管为纤维性骨管,略呈扁圆柱形,男性:腕管前后径(10.2±1.1)mm,内外径(25.0±2.6)mm;女性:腕管前后径(10.4±1.5)mm,内外径(17.0±2.5)mm。腕横韧带边界清楚,厚而坚韧。韧带的桡、尺侧及中间分别有桡动脉、尺动脉和正中动脉的分支进入,供给营养。男性:腕横韧带长(25.5±4.7)mm,宽(22.1±2.2)mm,厚2.3mm;女性:腕横韧带长(22.7±3.3)mm,宽(20.1±2.5)mm,厚3.1mm。桡动脉在腕管上口分出2~3支,进入腕管分布于肌腱和正中神经。尺动脉在豌豆骨上方分出1~2支,进入腕管,分布于肌腱。腕掌侧动脉网分出1~2支从腕管背侧面发布其肌腱。进入腕管内的动脉随神经和肌腱下行。
临床研究结果:
1.基线资料:治疗前,统计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进行方差分析检验、卡方检验比较,得出两组患者基础数据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前基数水平一致,具有可比性。
2.两组患者组内比较:与基线期比,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针刀组和封闭组的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Levine腕管综合征问卷评分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针刀组与封闭组在缓解腕管综合征患者疼痛,改善腕管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临床疗效分析:根据临床疗效统计,针刀组患者临床治愈为8例,显效4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封闭组患者临床治愈为4例,显效6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5%。经统计分析,针刀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封闭组(P<0.05)。
5.远期疗效方面:对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Levine评分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针刀组和封闭组之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针刀组在减轻腕管综合征患者疼痛、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封闭组(P<0.05)。
结论
1、腕横韧带增生肥厚,张力增高导致腕管解剖形态的变化是产生腕管综合征的解剖基础。屈腕时,腕横韧带被拉紧,腕管面积变小,腕管内压力增高,正中神经及其伴行血管在腕管内容易受压。针刀松解术切开了部分腕横韧带,解决了因该韧带病变引起的正中神经卡压的问题。
2、通过针刀组和封闭组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明显疗效。从临床疗效、VAS评分量表和Levine问卷评分量表的评价分析,近期疗效上针刀组与封闭组疗效相当,远期疗效上针刀组在减轻腕管综合征患者疼痛、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封闭组,疗效更加显著。临床证实针刀松解术是一种符合解剖结构,安全性高,创伤小,疗效满意的微创手术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及应用前景。
本研究主要通过上肢标本解剖观察腕管、腕横韧带、正中神经及伴行血管的结构特点,为临床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提供解剖学参考,并以此为依据,在针刀医学理论指导下设计符合腕管解剖形态、安全性高、损伤小、疗效满意的针刀术式,并和局部封闭治疗做比较,观察其临床疗效,探讨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腕管综合征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
方法
解剖观察:选取6例由福尔马林防腐处理的人体上肢标本,按正常方法解剖腕关节,暴露出腕管,找到腕管内的肌腱神经,观察腕管内神经肌腱的血供;测量腕管的前后径、内外径大小;找出正中神经所在的位置观察其走形特点;利用不锈钢游标卡尺测量腕横韧带的长、宽、厚等解剖参数,并根据腕管综合征的致病因素及解剖结构,设计一种针刀松解的微创术式。
临床研究: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湖北中医药大学黄家湖医院针刀科、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收治的40例腕管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针刀组和封闭组,两组患者1周治疗1次,3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周后以及治疗后3个月的VAS视觉疼痛模拟评分、Levine腕管综合征问卷评分,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使用SPASS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结果
解剖观察结果:
腕管为纤维性骨管,略呈扁圆柱形,男性:腕管前后径(10.2±1.1)mm,内外径(25.0±2.6)mm;女性:腕管前后径(10.4±1.5)mm,内外径(17.0±2.5)mm。腕横韧带边界清楚,厚而坚韧。韧带的桡、尺侧及中间分别有桡动脉、尺动脉和正中动脉的分支进入,供给营养。男性:腕横韧带长(25.5±4.7)mm,宽(22.1±2.2)mm,厚2.3mm;女性:腕横韧带长(22.7±3.3)mm,宽(20.1±2.5)mm,厚3.1mm。桡动脉在腕管上口分出2~3支,进入腕管分布于肌腱和正中神经。尺动脉在豌豆骨上方分出1~2支,进入腕管,分布于肌腱。腕掌侧动脉网分出1~2支从腕管背侧面发布其肌腱。进入腕管内的动脉随神经和肌腱下行。
临床研究结果:
1.基线资料:治疗前,统计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进行方差分析检验、卡方检验比较,得出两组患者基础数据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前基数水平一致,具有可比性。
2.两组患者组内比较:与基线期比,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针刀组和封闭组的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Levine腕管综合征问卷评分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针刀组与封闭组在缓解腕管综合征患者疼痛,改善腕管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临床疗效分析:根据临床疗效统计,针刀组患者临床治愈为8例,显效4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封闭组患者临床治愈为4例,显效6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5%。经统计分析,针刀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封闭组(P<0.05)。
5.远期疗效方面:对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Levine评分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针刀组和封闭组之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针刀组在减轻腕管综合征患者疼痛、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封闭组(P<0.05)。
结论
1、腕横韧带增生肥厚,张力增高导致腕管解剖形态的变化是产生腕管综合征的解剖基础。屈腕时,腕横韧带被拉紧,腕管面积变小,腕管内压力增高,正中神经及其伴行血管在腕管内容易受压。针刀松解术切开了部分腕横韧带,解决了因该韧带病变引起的正中神经卡压的问题。
2、通过针刀组和封闭组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明显疗效。从临床疗效、VAS评分量表和Levine问卷评分量表的评价分析,近期疗效上针刀组与封闭组疗效相当,远期疗效上针刀组在减轻腕管综合征患者疼痛、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封闭组,疗效更加显著。临床证实针刀松解术是一种符合解剖结构,安全性高,创伤小,疗效满意的微创手术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