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97香港青年电影导演群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enc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97 香港青年导演的整个成长经历乃至后来的电影创作同“1997”年这个时间坐标的联系是最为紧密的。他们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经历了香港经济鼎盛后的衰退;他们在香港回归后开始电影创作,受到回归效应的深广影响。身处于颓靡的香港电影市场和崛起的东南亚电影的夹缝中,后97 香港青年导演挣扎于自我表达与商业认可之间。最终,选择成为“程式中的作者”的他们,在香港回归后的十年里维护了传统香港电影的“价值连续性”。通过类型电影的制作,后97 香港青年导演满足了自身及低潮期的港人的怀旧情绪的释放需求。他们在戏仿拼贴中完成了对港片旧有形式的消解与继承,并在风格化的表现方式下努力完成个人风格的建立。面对回归后逐渐成形的新港产类型电影,后97 香港青年导演在港片价值同华语片大市场间进行着艰难的抉择。十年耕耘,后97 香港青年导演的努力让香港电影渡过了寒冬;十年之后,他们却被归来的王者和新生的力量的光芒所掩盖。后97 香港电影的生存发展环境及香港的社会文化对于后97 香港青年导演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通过作者论和风格技巧分析的研究方法,以点面结合的方式,可以对于后97 香港青年导演的创作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其他文献
学位
武周时期作为初唐诗歌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政治措施对文学发展和文人的心理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举行科举考试,提高了文人的社会地位,激发了文人的进取心;实行酷
根据现有史料,《水浒传》这部巨著的研究当滥觞于明朝嘉靖年间李开先的《一笑散》。从此以后,《水浒传》在明清文人笔记和文人的评点中拉开了其研究史的帷幕。戊戌变法前后,以梁
学位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话剧创作较国统区和解放区而言相对薄弱,但并非一片荒芜。本文立足于史料挖掘和文本细读,在比较中考察了三大沦陷区话剧创作的客观状态和戏剧史价值。在日伪统
清末的乌托邦小说是清末小说中较少引人关注的类型。在这些小说中,文人们基于对现实的不满,企图通过想象在文本中构建自身对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美好蓝图。本文从政治视野、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