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の美意识の裏侧——『眠ねゐ美女』を中心に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uang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岛由纪夫等认为,《湖》、《睡美人》等川端晚年的代表作品几乎毫无例外地追求病态的状态美、颓废美以及老年美。在这些小说里,川端已经放弃了关于小说内容的趣味,以彻底的自我实现为目的,不断追求。这已然成为战后川端独特的表现方式。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川端渐渐地成为“魔界”的居民。晚年的川端文学也可以被认为是和他所处的“魔界”的斗争的记录。川端的自杀也被认为是他与“魔界”斗争失败的必然结果。   《睡美人》是川端晚年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作品。在《睡美人》当中,川端康成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慨以及逐渐逼近的衰老问题假托到主人公江口身上。因此,通过《睡美人》可以解读出川端美学的深层次的一面。   本文从对生命的志向、生的唤起、恋母情结以及与古典文学的关系等方面,对川端美意识的深层次的一面加以考察。探究川端的文学风格向“魔界”转变的原因。川端的审美意识可以从其成长、社会背景以及川端的审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从个体成长来看,由于川端拥有其独特的孤儿根性,导致他也拥有对母亲强烈需求的恋母情结。而社会背景方面,在川端的有生之年,日本经历了战争、废墟、再建和高度成长期,使他晚年对于生和死的态度也逐渐明朗。另外,川端通过颓废美、自然美等独特的审美,明确的表达了其作品和日本古典的关系。
其他文献
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1862-1937)是20世纪初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她的作品大都以19世纪术20世纪初“老纽约”上流社会为背景,真实地描述了纽约的社会风俗和礼仪,辛辣地
本论文以被誉为“国民作家”的日本大正时期诗人、童话家宫泽贤治的长篇童话《银河铁道之夜》为中心,结合作品中涉及到的天文学、基督教等相关知识,试图探讨“苹果”“新世界
学位
语言是反映社会和文化的一面镜子,新语和流行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语言现象。作为一种蓬勃发展的语言,日语中新语和流行语不断大量涌现。从1984年开始,日本的自由国民社在
乡土文学出现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当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扩展之时,城市化进程也加快了步伐,面对着日渐糟糕的城市生存环境,更多的文人开始将目光投向乡村。这养育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