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学史上的南北宋之争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ky_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作为新兴的诗歌形式,自隋唐发轫,至宋代进入鼎盛时期,成为“一代之文学”。以时间作界定,宋词可分为北宋词与南宋词。两宋词各有千秋,历代词学家亦各有偏爱,因此,探讨诸家对于此问题的认识和论述,无论从词史、抑或词学史角度,均意义深远。本文旨在通过对历代涉及南北宋之争词学理论相关资料的条分缕析,于加深了解词史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识词学理论与批评发展史的动向及研究状况。全文由绪论、正文、余论三部分构成。绪论部分,概述选题意义与研究现状、简述论文的构思及编排。正文部分,主要以词学史的纵向发展为脉络,共分四节对词学史上的南北宋之争进行探讨。第一节、南宋至明代对南北宋词的认识。本节分两个部分进行论述:首先是南宋时期对南北宋词的认识。南宋词学理论,在对北宋词投以倾羡仰慕目光的同时,逐渐看到了南宋词自身的长处,且意识到了这些优点较之北宋词,具有其独特性,在词体本身的演变过程中并不逊色于北宋词,这些质变不是对词体发展的障碍,反而更加促进词体的完善与成熟;其次是金元、明时期对南北宋词的认识。金元时期伴随着词体实践的创新匮乏,词学理论上无甚建树,对于南北宋词孰优孰劣亦未来得及做出明确的阐发与总结;而明代对于南北宋词的认知,呈现出一种偏执之势,即以北宋词为贵,轻蔑南宋词。虽肯定南宋词之声偶有闻之,但此股涟漪细流终于淹没在了对北宋词无限崇尚的洪涛之中。第二节、清初词学理论中的南北宋之争及影响。本节亦分两部分:首先是云间词派崇北黜南的观点。云间派是明末清初影响最大、亦是第一个挑起南北宋之争的词学流派,其主要观点是崇南唐、北宋而黜南宋。云间派在肃清明以来词坛的颓靡风气方面虽起到了一定成效,但门径的愈发狭窄使其流派词学观的先天不足暴露无遗;其次是扬州(广陵)词坛、西泠十子对云间派观点的扬弃。由于云间词派在明末清初词坛的主导地位,其理论在当时词学领域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追随声、驳斥声络绎不绝。文中以扬州(广陵)词人与西泠词家为例,对其所受影响与理论上的改进予以剖析。第三节、浙西词派的南北宋之争。继云间派之后,浙西词派将南北宋之争推向了高潮。此节以浙西词派自身发展时间段为界,大致分为前期与中后期的南北宋之争。两个时期均遵循“崇南”倾向的基本理念,但在某些细节上亦有显著差别,值得关注与深思。第四节、常州词派的南北宋之辨。随着时代风会的变化,常州词派一改浙派尚“醇雅”的偏重于艺术审美的标准,从思想性标准着眼,纠正浙派在词坛上产生的负面影响。此节亦以流派发展史为界,分别选取前、中、后期代表人物张惠言、周济、陈廷焯词学理论为主要立论点,派内其他词学家之论述为辅助材料,重点探讨常派如何从“南北宋之争”发展为“南北宋之辨”的问题。余论部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谢章铤为例,简析后世对南北宋之争的反思;二是简论南北宋之争对后世的影响及意义。
其他文献
通过在羽毛球运动中引入多媒体技术,使得羽毛球教学的效果有了极大提升。本文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针对多媒体技术在我国普通高校羽毛球运动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研究,
<正>在全党全国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热潮中,我们今天在这里召开开年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性专题会议——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会议。这种安排本身就凸现了这项
严格的说,我国的信访,特别是涉诉信访,不是一项专门的纠纷解决机制,但在实践中却对纠纷的解决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目前理论界有关信访的研究尚显初步,尤其是对涉诉信访缺乏较
屈原和他的作品对中国文学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其衣披词人,非一代也”的影响。西汉是学习和接受楚辞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汉代读者对屈原的评价和接受直接影响了楚辞在后
调查表明凌云山自然保护区共有珍稀濒危植物79种,隶属于40科61属,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10种,IUCN保护植物共有6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物种(CSRL)有29种,CITES名录附录Ⅱ物种有1
<正>近年来,四川省新闻出版局把建设农家书屋作为新闻出版服务"三农"、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继2006年试点建成150个"农村书社"后,根据总署等八部委的部署,2007年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大量集体土地被征收用来进行公益事业建设。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土地征收制度不断完善,但该制度在实体和程序方面亦存在着众多问题,如公共利益界定模糊
本文探究团队的三种冲突行为(任务冲突、关系冲突、过程冲突)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团队的任务冲突对团队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冲突对团队创新绩效有显著的负
斯宾诺莎作为17世纪荷兰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及伦理学家,他沿着近代笛卡尔开辟的理性主义道路,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以实体、属性和样式作为其认识论的基础,以自然人性论为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