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ARγ配体对1型糖尿病大鼠的治疗作用探讨

来源 :第三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oneer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它的发生和发展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而且自身免疫反应在发病中也占有着重要地位。研究表明:致敏的T淋巴细胞、激活的巨噬细胞等释放的细胞因子,包括NO、TNF-α、IL-1、干扰素等,可能参与胰岛的炎性细胞侵润及其对胰岛β细胞的破坏作用,其中高浓度NO可能是损伤β细胞的终末因子,通过抑制线粒体功能,降低β细胞代谢和胰岛素分泌。同时NO可能参与了许多自由基级联反应,诱导β细胞凋亡。目前,国内外用链脲菌素(strepozotocin,STZ)复制糖尿病模型已得到广泛的应用。STZ是经典的致糖尿病药物,具有活泼的烃基结构,可以选择性地直接损伤胰岛β细胞DNA,使β细胞抗原释出并被巨噬细胞加工、呈递给T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应答反应;后者进一步活化巨噬细胞,使其释放NO、TNF-α、IL-1等细胞因子,对胰腺组织发挥毒性作用;同时活化的巨噬细胞亦可诱导胰腺细胞内的NOS活性,使NO合成增加。过量的NO将进一步加重胰腺自身的炎症损伤,释放更多的β细胞抗原,呈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动物呈现1型糖尿病临床病理表现。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属于核受体超家族中PPARs家族成员,为配体依赖性转录因子。PPARγ被配体激活后,与9-顺式-维甲酸受体形成异二聚体,然后结合所调节基因启动子上游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反应元件(PPRE)而发挥转录调控作用。目前已知PPARγ存在多种配体和激活物,可分为合成型配体和天然型配体两大类。其中合成型配体噻唑烷二酮(thiazolidinediones,TZD)类药物可选择性的与PPARγ结合,调控与胰岛素效应有关的多种基因转录,调节葡萄糖的产生、转运、利用以及脂肪代谢,增强胰岛素的作用,降低胰岛素抵抗性,俗称胰岛素增敏剂,因此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然而近年研究表明,PPARγ的表达与单核/巨噬细胞的分化和激活有关,其配体可抑制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减少多种炎症介质的分泌(包括TNF-α、IL-1、IL-6等),降低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和清道夫受体-A的表达。此外,TZD在体外抑制T淋巴细胞增生反应和炎性细胞因子产物释放;在体内可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关节炎、肾间质纤维化、过敏性结肠炎及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膜炎等多种炎
其他文献
前言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发生于中老年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的进行性加重的神经变性疾病,其特征是静止性震颤、齿轮样肌肉强直、动作迟缓及体位反射缺失。目前,PD病因尚未清楚,一般认为是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和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多种因素所致的中脑黑质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选择性缺失进而导致纹状体内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终末的神经
目的:分析滨州市人民医院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临床预防感染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滨州市人民医院2011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三年间各临床科室送检的细菌培养标本,按常规方法对其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后,采用BDPHOENIX-10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药敏试验结果判定标准按2012年版《抗微生物学药物敏感性试验执行标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对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课题的第一部分以人卵巢癌细胞系HO-8910为模型,研究了GCs抗凋亡的机制,证实了Dex对顺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