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糊语言,语际转换和翻译是本文的关键词。"fuzziness"于多年前已经被广大群众认可,而"vagueness"在模糊语言学领域中却未被广大学者完全接受。"fuzziness"和"vagueness"二者之间的区分并不十分明显,且"vagueness"所包含的义项范围比"fuzziness"略广(此处可由朗曼当代英语词典中对于该两词的定义得出结论)。由此一来,基于本文中所述论证,"vagueness"更为切题。事实上,众多学者所关注的“模糊语言”方面的论题,相当部分可被视为"vagueness"所属范畴。尽管诸多学者对于“模糊语言”方面的翻译有着浓厚兴趣,但在对于《红楼梦》的模糊语言转换方面的翻译并未作出过多深入研讨。《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先生在该巨作中的措辞筛选复杂多变,意味深长。没有特殊的钻研和学习,该作品很难在没有恰当译文的情况下被外文读者所理解。本文在对现今的模糊翻译理论的引用下,以杨氏夫妇翻译的《红楼梦》中的人物,对话以及景物描写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并加以研究杨氏夫妇所采用的模糊语言翻译方法之精妙所在,在其针对不同模糊情况的语言表达所做出的相应的翻译方法中,采用的措辞,翻译理念以及表达方式的抉择均一一加以探讨学习并加以深入研究。正如朱光潜先生曾经所做出的精辟而形象的概括,“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的,是飘渺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当然,该言论用于此处或许略有夸张,但朱光潜先生的精妙比喻恰到好处的暗示了对于模糊语言翻译的难度。本文聚焦于由杨氏夫妇翻译的《红楼梦》,针对该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以原著和英文译本间的对比进行翻译创新作为展望点。不同文化背景的融合、思维方式、表述习惯、语言排列顺序以及语境、语义结合等方面的合理把握能够使翻译思维的自然转换达到良好的展现效果,对于模糊语言翻译的发展也将起到进一步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