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我国居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高血压被认为是心血管病的第一高危因素,糖尿病则是缺血性心血管病的等危症,分析这一过程的中医证候规律,有助于我们认识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时的中医证候特点,并为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试图观察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高危人群具有怎样的中医证候学分布的特点,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研究患者均来源于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门诊及心血管病区,共纳入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136例,其中随访病人纳入前瞻性研究的80例。随机分为西药组和中西药结合组:西药组充分实施高血压病、糖尿病治疗指南;中药组在实施指南的基础上,针对患者出现“风”“痰”“瘀”证辨证应用熄风、化痰、活血中药进行辨证治疗,半年为一个周期,填写证候观察表和危险因素信息观察表,观察两组之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以及危险因素控制达标率。收集病人资料包括:病史及个人史家族史;发生心脑血管事件;中医证候;体格及理化检查及用药情况。诊断标准:高血压病参照2010年发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糖尿病诊断标准按照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急性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及新发的脑血管疾病,参考相关临床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风证、热证、痰证诊断标准按照1988年卫生部高血压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眩晕;血瘀证参考1986年11月第二届全国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常见的10个虚证主要参照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于1986年5月修订的“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核对、逻辑核查:资料分析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中的相关方法进行:其中,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戈±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者,两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个样本率的比较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重危险因素及其相关检测指标的分析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回归筛选变量水准:α入=0.10,α出=0.15。结果:回顾性研究中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高危人群的中医证候分布,可见热证、气虚证、心虚证、肝虚证、血瘀证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人群经常出现的证型。急性事件组中中医证候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心虚证与肝虚证对心脑血管急性事件有明显影响。分析先发高血压病后发糖尿病人群以及先发糖尿病后发高血压病人群的证候分布,发现两组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前瞻性研究中,中西药结合组对“风”、“痰”、“瘀”证候的有效率分别为15.1%、9.4%和13.2%,而西药组在治疗风证的有效率为11.1%,痰证的有效率为-3.7%,瘀证的有效率为0%。中西医结合组病人再次发生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血压达标率及血糖达标率有效率分别为43.4%、18.9%和11.3%;而西药组再次发生了心脑血管急性事件发生率、血压达标率及血糖达标率有效率分别为40.7%、18.5%和11.1%。结论:研究发现136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热证、气虚证、心虚证、肝虚证及血瘀证为多发,符合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病机。心虚证和肝虚证对急性事件组的发生有明显影响。先发高血压病后发糖尿病人群与先发糖尿病后发高血压病人群证候分布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在高血压并发糖尿病时,两者有着共同的发病机制,所以无论谁先发病,当二者共同存在时,发病的证候相同。前瞻性研究中中西药结合组对于“风”、“痰”、“瘀”证疗效明显,症状得到了改善,而西药组对证候并无改善;因此,应该在规范化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医中药,预防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更好的控制血压及血糖。两组均能降低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提高血压及血糖达标率产生明确的疗效,但二者有效率并无显著差异。考虑一方面与观察疗程短,随访时间不足有关,不能确定中西结合治疗的远期疗效;另一方面可能由于收入的西药组病例例数少,不能很好的反映总体数据情况,使结果产生误差。由此在后期的研究中应延长随访时间,增加对照组患者的例数,观察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