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口内含有金属修复体或充填体的患者进行斑贴试验,以比较分析齿科金属材料的致敏性;对可疑齿科金属材料致敏的患者进行斑贴试验和金属成分检测,以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与齿科金属材料致敏的相关性,为以后科学的选择齿科金属材料以及对金属材料致敏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1.对92例口腔内含有金属修复体或充填体的受试者进行斑贴试验,以比较分析齿科金属材料的致敏性2.对45例可疑金属材料致敏的患者进行斑贴试验和金属成分检测,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与齿科金属材料致敏的相关性结果:1.斑贴试验发现,不同金属材料的过敏率不同,镍(Ni)的过敏率最高(22.8%),铝(A1)的过敏率为0。2.对钯(Pd)和镍(Ni)过敏的受试者中,女性多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女性中穿耳者镍(Ni)的阳性率较高,但是穿耳与镍(Ni)过敏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对钯(Pd)过敏的患者中83.3%均对镍(Ni)过敏,对镍(Ni)过敏的患者中47.6%对钯(Pd)过敏。5.斑贴试验可出现迟发反应,有5例受试者在第7天观察时首次出现阳性反应,1例在第10天。6.对齿科金属过敏可能导致不同的口腔黏膜或者皮肤的过敏症状,不同患者症状的类型和发生时间也不相同。7.可疑金属材料过敏的患者中女性和老年人居多。8.不同患病部位及不同症状对金属过敏原的反应结果不同,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9.对诊断为齿科金属材料致敏的患者拆除致敏的金属材料或者更换非致敏材料,随访观察,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或者痊愈。结论:1.口内含有金属修复体或充填体的患者对金属材料具有一定的过敏率,不同金属的致敏率不同,镍(Ni)的过敏率最高,因而对于已经采用含镍(Ni)齿科金属材料的患者,若出现临床过敏症状,应及时排除是否因镍(Ni)致敏引起。2.男性和女性对不同金属过敏原反应的阳性率不同,女性对钯(Pd)和镍(Ni)的过敏率显著多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穿耳和接触金属饰品较多有关。本研究中穿耳与镍(Ni)反应阳性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量较少有关。3.镍(Ni)、钯(Pd)可能存在交叉反应,即一种金属阳性伴随其他金属也是阳性反应。4.斑贴试验可出现迟发反应,通常观察72小时结果,但必要时可结合临床具体情况,观察96小时,第7天甚至更长时间的结果,以排除假阴性结果。5.对齿科金属过敏可能导致不同的口腔黏膜或者皮肤的过敏症状,不同患者的临床症状发生时间也各不相同,可能与解剖结构,金属的致敏性及入侵的方式不同有关,这也给临床上进行齿科金属材料致敏的诊断,寻找过敏原提供一定的指导。6.金属材料致敏导致的口腔黏膜或者皮肤疾病的患者中,女性和老年人居多。可能由于女性相对男性接触较多的镍(Ni)等过敏率较高的金属,老年人相对年轻人更多的采用金属材料修复缺失牙齿,增加其金属材料致敏的风险,因而在这部分人群中因齿科金属材料致敏而导致临床过敏症状的可能性相对较大。7.不同发病部位及不同症状患者对金属过敏原的反应结果也不同,但是均无统计学差异。这可能也与解剖结构,遗传因素及不同金属离子的特性有关。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需要增加样本量进一步研究。8.对于可疑金属材料致敏的患者,及时拆除致敏的金属材料,患者的临床症状会得到缓解或者痊愈,推测患者的临床症状是由金属材料致敏引起。因而进行齿科金属修复或充填后,若患者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可采用斑贴试验检测患者的临床症状是否因金属材料致敏引起,同时也为斑贴试验可以有效地诊断齿科金属材料的致敏性提供了一定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