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完善本国金融制度,积极推动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措施。其中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逐步走向融合成为推动美国以及日本等西方经济体飞速发展的重要契机。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经济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企业在世界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寻求更进一步的发展,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整体竞争力,不断谋求全球战略布局。尽管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但是纵观中国企业现有的产融结合的步伐并没有受到外部因素变化的制约,依然稳步发展。从国外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企业业务的不断延伸与拓展,必然寻求多元化的发展,而产融结合无疑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并且已经得到了广泛证明其对于企业发展的有效性。产融结合不仅仅能够带来巨大的规模效应与协同效应,同时借助于产业内的合作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从而形成产业链的整合与优化,全方位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国外无论是摩根集团、还是战后日本六大企业集团,他们的迅速崛起与对于市场的快速占领与迅速成长都来自于产融结合。就目前而言,由于我国现有的金融制度本身尚无法与西方成熟的发达国家相比,因此处于谨慎考虑,我国现有产业监督机构对于产融结合本身依然保持审慎态度,考虑到我国现有企业自身经营以及扩张的盲目性,因此为了充分保证企业自身发展的稳定性,避免产融结合后的过度扩张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市场性的垄断,官方发布的((2006年金融稳定报告》中曾明确提出,对于我国目前企业集团产融结合仍然保持观望以及谨慎原则。因此,就目前我国产融结合的实际企业而言,都是国有企业,他们自身拥有比较充足的资本实力,同时经营范围也更加的多元化。从全球领域看,产融结合是大势所趋。根据《财富》杂志2011年的世界500强企业统计数据显示,超过7成的企业都成功进行了产融结合的战略行为。在国内,包括中石化、中国移动等等大型企业也不同程度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深度产融结合。产融结合是大势所趋,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发展模式之一。在充分肯定产融结合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同时,对于不同产业以及不同企业的联合,如何真正发挥彼此的正效应,提升产融结合有效性成为未来我国国资委以及企业在产融结合中必须要应对与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国资委针对产融集合的需求,提出了未来产融结合的发展方向以及落实措施。国资委等行业主管部门在强调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提升企业整体市场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企业自身产融结合有效性的体现,真正利用产融结合的发展战略完善与改善企业现有在国际上的劣势地位。相对于国资委对于产融结合在近年来的不断推行与鼓励外,银监会虽然对产融结合态度谨慎,但是并没有禁止和限制。那么我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效果究竟如何?本文的研究将作出回答。本文首先对全文框架进行搭建,包括对全文研究的背景以及意义,从而形成全文论述的整体架构。其次,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关于产融结合的风险、概念、有效性等进行了综合性的论述,并就其中的不足以及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对产融结合的概念进行了明确,并就产融结合理论包括交易费用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各项理论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为下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本文同时对国内外产融结合的现状及特点。分析我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现状以及特点,并且就国内外产融结合发展现状与历程的阐述:本文还对产融结合途径与实现方式进行了论述:首先,简单介绍了产融结合的实现方式,其次对可供选择的金融机构进行了逐一的列举与叙述,并就我国企业集团发展产融结合的路径以及国外财团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根据其发展现状与特点总结出当前我国企业集团投资金融的主要动因。本文还对产融结合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层次分析法探讨产融结合型企业技术效率的可能影响因素。本文对我国企业产融结合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出于研究的可行性,本文考察产融结合后参股公司各项财务指标变化,分析产融结合对产融结合效率及协同效果的影响。本文还就我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风险管理及政策建议进行了。分析了我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面临的风险问题,包括系统性风险、产业整合风险、财务杠杆风险,并根据此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