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以来,中国在全球化科学至上浪潮中自然资源被攫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致使急速转变的自然环境中孕育而出的体育文化随之失去滋养的土壤。再加上西方体育文化以强大的势力覆盖到中华大地每一个角落,中国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面临断裂、失传和灭绝的危机。文章以文化生态学为基本理论,借助体育人类学、体育地理学、民俗体育学、体育文化学等学科理论,通过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研究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为解决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的断裂、失传和灭绝的危机,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建议。研究认为:第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域内,历史地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身体性运动文化内部诸要素之间、与自然环境之间,以及民族身体运动文化与民族身体运动文化之间的有机存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结构的要素是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然环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组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念构成。按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运行状态为标准,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类型分为良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中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恶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按照体育发展时期的性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分为自在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经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科学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功能有回归身体、身体体验和身体平等的本质功能以及在体育文化、经济和教育等方面的延伸功能。第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是以中国民族文化板块理论为依据而形成的“1-4-12-56”的独特结构(“1”指在中国存在一个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4”指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分为4个生态圈;“12”指4个生态圈进一步分为12个生态区;“56”指12个生态区再进一步分为56个生态丛)。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特点除了具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整体性、本土性和健身性特征以外,还有多样性、绵延性、差异性、发展性等特点。第三,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危机是指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内部要素遭到破坏,内外部要素之间结构失衡,而导致的生态功能失调。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危机的类型有狩猎型、渔猎型、游牧型、农耕型等性质的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危机。其影响因素为自然环境变迁、主体传承断裂、敬畏之心丧失和身体健康疏忽。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自然环境变迁、主体传承断裂、敬畏之心丧失和身体健康疏忽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第四,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的对象(内容)是传统体育文化的自然环境、活动形式、传承方式和活动理念以及四者之间的协调、平衡的关系。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的主体有国家主体、传承人主体、学者群主体和企业家主体,共同目标显然是为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能够相互协调、平衡。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的策略:首先要有强烈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文化认同感、文化自信心——文化自觉;第二,要有“整体性”眼光;第三,要体现“生命性”旨归;第四,把握好“原生态”原则;最后,要遵循“球土化”原则。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的措施:第一要依托生态博物馆、文化生态保护区平台,第二要突出各民族民间传统节日中传统体育文化特色,第三要重视基层民族民间运动会的举办,第四要积极与基层基础学校体育教育相结合。